2024年10月1日—10月7日,山東農業大學的一支實踐團隊深入臨沂費縣薛莊鎮,圍繞"環鏈共生"賦能農戶增收課題,對費縣林下生態合作社、有栗香公司及配套酒廠展開深度調研。通過問卷調研、深度訪談與實地勘察,團隊揭示出當地板栗產業突破傳統困局的轉型密碼。
多維調研溯產業癥結
調研團隊采用問卷、訪談等多種方法獲取產業全貌:首先與合作社負責人開展深度訪談,直擊栗酒菌肥生態循環模式的核心環節;其次對話參與鏈式轉化的栗農群體,獲取生產一線的真實反饋;最后邀請農業、生態、經濟領域專家進行跨界會診。薛莊鎮板栗產業雖具規模優勢,但長期受三大痼疾困擾:
- 資源錯配之痛:年產量達萬噸的板栗殼、枝葉被簡單廢棄,與酒廠菌肥需求形成結構性矛盾
- 價值傳導之困:優質板栗缺乏品牌溢價通道,市場價值被長期低估
- 效率提升之難:分散經營模式導致技術標準難以統一,產業協同度不足
循環閉環重構產業生態
在薛莊鎮,團隊目睹了"板栗-栗酒-菌肥"的生態閉環實踐:優質板栗經精選直供長三角高端市場,次級果通過傳統工藝釀造成酒,酒糟經微生物發酵轉化為菌肥,最終反哺板栗園形成生態循環。這一模式創新性地構建起"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產業鏈閉環。
服務創新激活鏈式增值
產業組織的服務創新成為模式可持續的關鍵。生產端推行"五統一"服務:統一采購農資降低15%成本,定期技術培訓更新種植理念,示范田帶動綠色生產普及。收購端創新"綠色溢價"機制,采用生態種植的栗農每斤板栗可獲0.5元額外收益。"去年單靠綠色種植就增收8000元。"栗農王大爺的賬本印證了模式效力。
在酒廠,團隊發現市場潛力遠未飽和。"板栗酒獨特風味契合健康消費趨勢,通過品牌重塑和渠道創新,完全可能打開全國市場。"有栗香公司負責人展示的新品研發計劃,預示著產業鏈延伸的無限可能。
鄉村振興的"薛莊樣本"
當調研團隊登上薛莊鎮生態觀景臺,一幅現代山地農業圖景盡收眼底:萬畝板栗園與菌肥廠、酒廠形成產業共生體,曾經的山間小道已變成旅游觀光路。數據顯示,該模式帶動戶均增收超萬元,吸引眾多返鄉青年創業。
"這不是簡單的產業疊加,而是生態思維的系統革命。"項目負責人曲銘宇在項目總結會上說,"薛莊實踐印證了鄉村振興的底層邏輯——通過循環制度創新激活資源要素,通過鏈式價值轉化,讓綠水青山真正變成金山銀山。"
-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