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化妝間,袁老師一邊為“花木蘭”角色上妝,一邊向團隊成員講解豫劇妝容的奧妙。她介紹,豫劇女角妝容大多相似,唯有老旦的腮紅偏橘調、更暗沉,以體現年齡感;瘖y采用戲曲油彩,配合“吊眉”技法,使演員更顯精氣神;過去的老師傅們用特制顏料,不易脫妝;如今雖加入高光修容,但整體仍保留傳統花臉風格。


在戲服展示環節,袁老師強調:“戲服可破,但絕不能穿錯。”她以“穆桂英”的鎧甲與“花木蘭”的戎裝為例,說明不同角色服飾的嚴格區分。團隊成員還穿上符合自身氣質的戲服,沉浸式體驗角色塑造。

談及唱腔,袁老師示范了祥符調的獨特發聲方式:“傳統豫劇唱法講究‘唇齒之間’,聲音集中在上牙位置,唯有極高音時才需借用民族美聲的腔體。”她提醒學生,表演時需兼顧聲腔運用與角色神情,方能展現豫劇的鮮活生命力。

通過此次調研,團隊成員深刻感受到豫劇祥符調刀馬旦藝術的深厚底蘊與獨特魅力。從傳統油彩妝容的精雕細琢,到“戲服不可穿錯”的嚴謹規矩,再到唇齒間流轉的唱腔韻味,每一處細節都凝聚著非遺傳承的匠心。作為新時代音樂學子,我們不僅要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結合,更應肩負起文化傳承的使命,以青年視角創新表達,讓傳統戲曲藝術在當代煥發新生。未來,團隊將持續探索豫劇與現代藝術的融合路徑,為非遺保護貢獻青春力量。
-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