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露天戲臺熱浪蒸騰,石妍老師卻身著全套刀馬旦行頭登場。繡金戰袍、翎子盔頭、厚底靴,這套重達十余斤的行頭在38°C高溫下如同蒸籠,但她每一個鷂子翻身都利落颯爽,每句唱腔都清亮激越。“看帥字旗——飄入云空!”當穆桂英的經典唱段響徹戲樓,圍觀游客中爆發出陣陣喝彩。“其實景區演出可以簡妝,但我堅持原樣呈現。”采訪中,石妍老師說道。在她看來,那些繁復的貼片、華麗的靠旗,本身就是豫劇的“無言解說員”。“有很多游客在演出結束之后要和我合影,這就是傳播的開始。”

當她的靠旗在微風中獵獵作響時,仿佛千年前的梆子聲穿越時空,與當代青年的創新激情共鳴成曲——或許就是傳統藝術最動人的生命姿態。傳統戲曲的傳承,正需要這樣既扎根土壤又昂首向陽的姿態。非物質文化遺產亟待保護的當下,這些把戲臺搬進生活的實踐者,已給出了最生動的答案。

-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