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演繹與互動教學結合 安全知識入腦入心
課堂上,實踐團成員模擬溺水者,通過無實物演示被水下雜草絆住,身體失衡、掙扎下沉等真實情景,直觀呈現溺水危急狀態,并結合管竹村溪流分布特點,警示踩滑落水等潛在風險。在救援教學環節,隊員拆解伸竿救援、拋物施救、呼叫求助三步法,通過規范動作示范明確盲目跳水的安全禁區;針對溺水者上岸后的處置流程,現場演示清理口鼻泥沙、按壓腹部排水等操作,強調心肺復蘇需由專業人員實施,應第一時間尋求幫助。
圍繞落水自救技能,團隊指導兒童掌握頭后仰露出口鼻、脫鞋留存衣物、抓握漂浮物等動作要領,糾正“落水只能掙扎”的認知偏差。課堂尾聲,“溪流玩水需注意哪些事項”“發現同伴落水應如何應對”等提問引發積極搶答,孩子們清晰回應需有成人陪同、應及時呼救且不盲目行動,安全意識已深度植根。
復盤優化教學 提升鄉土適配性
管竹村黨支部書記肖陸文評價:“村內溪流眾多,兒童涉水安全始終是村集體關注的重點。實踐團將防溺水的‘預防’與‘施救’知識講解得深入淺出,孩子們真正學懂記牢,為村里解決了一大民生難題。”
課后復盤環節,團隊總結教學亮點:情景演繹與互動問答讓抽象知識具象化,超九成學生能準確復述防溺水核心要點;同時指出不足——部分專業術語表述偏學術化,動作演示因無實物參照,部分細節傳遞不夠直觀。對此,實踐團規劃改進方向:將專業術語轉化為“按壓腹部排水”“呼叫成人求助”等通俗表達,計劃后續準備竹竿、塑料瓶等簡易道具輔助演示,強化動作辨識度與理解度,進一步提升教學效果。
師范生在鄉土課堂實現能力進階
此次教學實踐中,師范生從情景設計到課堂調控,在“教學—反思—改進”的閉環中直面鄉村學情差異,推動理論知識向教學實踐轉化。從依托鄉土案例強化認知,到回應兒童疑問時的精準解答,再到通過動作示范傳遞關鍵信息,隊員們深刻體會到鄉村教育“接地氣、貼生活”的育人要義。
這場防溺水安全教育,不僅為管竹村兒童編織起暑期安全防護網,更以“實踐育人、服務基層”的具體行動,詮釋了三下鄉活動的核心價值——讓生存智慧真正融入鄉村生活,讓師范生素養在鄉土課堂中得到淬煉與提升。
-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