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和諧的基石,也是傳承文化、促進繁榮的基石。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雙減”),提出要強化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深化校外培訓機構治理,有效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過重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該政策的出臺有望從根本上緩解當下學生負擔過重、全民教育焦慮的局面。 “雙減”政策背后的邏輯旨歸:其一,學生健康成長的吁求。沉重的學業負擔透支著中小學生的童年幸福,他們對美好童年生活的需要正被那些“寫不完的作業”“上不完的輔導班”所替代。繁重的學業負擔助長了制度化學習對學生生活空間的占有,剝奪了學生對合理閑暇時間自主支配的權利。其二,家長負擔減輕的期盼。據中國人力資源服務商前程無憂公司發布的《2019國內家庭子女教育投入調查》顯示,38.8%的受訪家庭用于子女校外教育和培養的投入占家庭年收入的20%~30%。校外培訓機構在資本的推動下,大搞焦慮營銷,挑動家長的焦慮情緒,把本該為學生提供差異化選擇的補課班、興趣班發展為“全民培訓”,已經到了必須嚴格治理的地步。其三,育人為本的本質回歸。在培養“人”這一問題上,當下的教育現實飽受詬。荷鐣䴔C構把教育視為“生意”經營,學生成了“商品”,商業化運作將教育的育人使命置于尷尬境地;大量學校忙于成批地制造各種“做題家”,繁重學業覆壓之下的學生被不斷形塑成“標準化”“機械化”的“工件”。這顯然不是教育的初衷。事實上,促進每個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尊重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才是教育應有的模樣。 然而“雙減”政策有利有弊,弊端是農村教育面臨的挑戰更大:一是如何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農村教育資源本就有限,不說滿足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單從義務教育上就存在諸多難題(教師少、課程數量少,教育設施落后)。二是如何實現配套教育資源的有效供給。“雙減”政策要求全面提升學校課后服務水平,包括課后服務全覆蓋、保證課后服務時間、提高課后服務質量、強化課后服務保障,同時鼓勵支持學校開展各種課后育人活動,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閱讀活動、社會實踐、勞動實踐、興趣小組、社團活動等。然而對一些地處偏遠農村地區、本身師資力量薄弱、硬件設施不完善的學校而言,如何因地制宜地實現這一目標難度系數極大,不是簡單統籌安排就可以完成的。三是如何進一步深化高質量的家校合作。“雙減”政策出臺后,家校合作的形式和內容需要進一步深化和拓展。農村孩子大多是留守兒童,且農村家長自身素質有限,難以勝任“雙減”后更高的家庭教育要求。
作者:大學校園網來源:大學校園網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