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6月26日,反動派不顧全國人民的強烈反對,悍然圍攻以鄂豫邊宣化店為中心的中原解放區,挑起了全面內戰。遵照中共中央關于“立即突圍,愈快愈好,不要有任何顧慮,生存第一,勝利第一”的指示,中原解放軍除留部分地方部隊在原地堅持斗爭外,其余部隊在中共中央中原局的領導下,進行分路突圍。中原解放軍的北路突圍部隊約1.5萬人,在李先念等人率領下,向豫陜邊突圍,7月17日進入陜南。拉開了解放陜南國統區的序幕。
在逐鹿中原的崢嶸歲月里,為喚醒和發動群眾,宣傳我軍的宗旨和政策,號召社會各階層人民共同推翻反動統治,中原解放軍先后以劉伯承、鄧小平等的名義發布了許多《布告》。其中1948年4月,中原軍區副政委鄧子恢臨危受命,負責起草一則布告。布告要充分地闡述我黨我軍的宗旨和政策,團結群眾,安定民心。那時的中國,目不識丁的人達80%以上,一份布告發出,往往是一人讀,百人聽。通俗易懂加上朗朗上口,是廣泛而迅速傳播的法寶。對宣傳頗有經驗的鄧子恢,用俗稱“快板布告”的四言韻文來創作。布告擬定后,在晉冀魯豫等地城鄉各處張貼,膾炙人口的內容,很快在老百姓中流傳開來,為中原軍區的迅速重建,也為中原地區的解放作出了重要貢獻。紫陽縣解放時東城門貼有的便是《中原軍區布告》。
1949年5月1日,中共中央軍委和中原軍區命令,以陜南軍區所屬主力部隊為基礎,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第十九軍(兼陜南軍區),劉金軒任第十九軍軍長兼陜南軍區司令員,張邦英任第一政委,汪鋒任第二政委。5月11日,十九軍奉中央軍委和第二野戰軍指示,轉歸第一野戰軍和西北軍區直接指揮。第十九軍的成立及其隸屬關系的調整,加速了陜西國統區的解放進程。
同年11月29日,第十九軍五十五師向紫陽挺進,11月30日解放了紫陽。其間,五十五師在東城門樓兩側貼上了《中原軍區布告》,這正是由鄧子恢創作,劉伯承、鄧小平等于1948年10月10日所頒布的布告,主要內容是宣傳人民解放軍軍紀和中國共產黨各項政策。當時中原軍區部隊每解放一個地方,都要粘貼這個布告,宣傳黨的政策、安定人心、瓦解敵人、發動群眾。
1950年9月,紫陽縣政府將布告全文書寫在東城門正面兩側墻上:“蔣賊匪黨,罪惡昭彰;禍國殃民,喪盡天良/民主奠定,永固和平;國家統一,獨立繁榮;中華民族,萬載長青。”讀起來朗朗上口,富有感染力;城門頂端書寫有“各界人民團結起來,建設新紫陽”的口號。
在幾十年后的今天,看著紫陽東城門上的布告,我們不僅回味了那段歷史,更是從中得到了豐富的精神財富,在黨的領導下發展自己、提升自己,為中國和黨創造更為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