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實踐隊來到弘德村日光溫室建設項目二標段,在負責人李文云的帶領下參觀了溫室小番茄種植園。在這片土地上,小番茄猶如荒原里的玫瑰在每年四月之后開啟長達五十多天的生長與盛放,為這片荒原帶來了勃勃生機。據負責人介紹,目前日光溫室內種植作物多為小番茄,依靠當地優質富硒的耕地和引黃灌溉的水利條件,小番茄生長狀況良好,溫室內小番茄產量會是戶外種植的2~3倍,采摘期長達四十多天。每當小番茄成熟的時候會有大量當地人來進行采摘,如今,關于小番茄的一切已經成為農民增收的新路子,日光溫室項目也從幫助農民脫貧逐漸蝶變為幫助農民增收。
上午十點左右,大河鄉人民在書記、村干部等的帶領下來到二標段進行參觀學習,實踐隊跟隨大河鄉團隊共同參觀。在參觀過程中,大河鄉團隊主要關注農民工資的結發狀況,百姓對該產業發展的態度,農民是否因此而增收等問題,讓實踐隊受益匪淺。“說一千道一萬,農民增收是關鍵”這句在弘德村大街小巷隨處可見的話,恰恰反應了每個想為鄉村振興出力的人的決心。負責人李文云說,我們會根據效益狀況為農民漲工資,同時土地流轉的費用基本每五年遞增10%,農民的一年收入會達到5~7萬。村民海爺爺感嘆:“我是49年出生的,是國家發展的見證者,現在的生活比以前更好了。”
日光溫室項目作為助力紅寺堡脫貧的特色項目,建設最初的基礎設施,建設材料,大棚所用棚膜皆由政府投放,后續招商引資,產業升級,產業鏈的完善之路都是企業與寧夏人民一步一步走出。據實踐隊了解,二標段目前共有430棚,有74個新棚正在建設當中,在后續發展中,公司會擴大規模,為農民提供更多就業崗位。為了進一步了解溫室種植情況,成員們走了很久才找到了在溫室內采摘番茄的另一位負責人,在他的帶領下成員們參觀溫室,親自體驗了小番茄采摘,著迷于小番茄酸酸甜甜的口感。在此過程中,成員們注意到了地表的一節水管,負責人解釋,溫室內灌溉多采用滴灌,水是地下水,這水管正是輸水管。黃河九曲,折而向北,造就了富饒的河套平原,寧夏中部地區卻依舊干旱少水,上世紀九十年代,揚黃工程讓黃河水流進了這片名為紅寺堡的荒原,可“用之不竭”永遠不可能,如何有效用水,節約用水,一直是當地農業灌溉的“心病”。毫無疑問,滴灌是目前看來最有效的灌溉方式。
據負責人介紹,滴灌的形式比漫灌節約大概2/3的水量,有效提高了農業用水效率。成員們想要了解更多關于當地用水的情況,便出發前往了弘德村村委,夏日炎炎的午后,仍有工作人員四處奔走處理事務。成員們仔細閱讀了弘德村發展展牌,了解到當地建有水庫、蓄水池,注重引黃灌溉的優化調整對產業優化升級的重要作用,通過將水域管護責任分區,實行規模化灌溉,提升節水技術,竭盡所能節約用水。實踐隊向村干部請教了許多問題,也提及一路走來的所見所聞,在談到當地也將打造旅游文化村時,便出發前往了當地民宿,一路上街道整潔寬敞,花草繁茂但見盎然生機。
旱土輕灌辟蹊徑,浩蕩黃河護萬家。在紅寺堡,人們與黃沙為生,因為黃河水的到來迎來了新生,共同努力將弘德村建設成全國異地搬遷脫貧致富示范村,在引黃灌溉、改善人民生活環境、保護自然生態三方中積極尋找平衡點,為寧夏增添獨特魅力。實踐隊在幾日的奔走中也深刻地認識到了產業發展在鄉村振興中的巨大帶頭作用,感嘆于這片土地煥發出的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