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隊員首先來到了淄博市陶瓷琉璃博物館進行參觀學習。淄博陶瓷琉璃博物館,位于淄博市中心文化廣場,不僅是一座集陶瓷藝術、歷史與科技為一體的博物館,更是一段跨越時空的陶藝之旅。

走進博物館,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寬敞明亮的展覽空間。主體建筑面積達5萬平方米,而展覽面積更是達到了2萬平方米,這樣的規模在國內都屬罕見。博物館的設計充滿了現代感,同時也巧妙地融入了傳統的元素,讓人在欣賞展品的同時,也能感受到歷史的厚重。
館內設有25個展廳,分為《陶瓷展陳》、《琉璃展陳》和《陶琉文化體驗互動》、《文創產品銷售》四部分等基本陳列。這些展廳不僅展示了新石器時代早期后李文化至明、清、民國等各朝代的陶瓷文物,還有西周至元、明、清、民國等各朝代的琉璃文物。每一件展品都代表了一個時代的高峰,是中華民族智慧與技藝的結晶。
在眾多的展品中,實踐隊員被一件元代的青花瓷所吸引。那獨特的鈷藍色與白色的交融,如同山水畫一般,既有濃厚的文化底蘊,又展現了高超的工藝水平。而在另一邊的清代粉彩瓷,則以其細膩的色彩和圖案,展現了女性特有的柔美。
除了傳統的陶瓷,博物館還展示了來自世界各地的現代陶瓷作品。這些作品既有西方的抽象藝術風格,也有東方的寫意手法,為觀眾呈現了一個多元化的陶藝世界。除了靜態的展示,博物館還為觀眾提供了豐富的互動體驗項目。在《陶琉文化體驗互動》區域,游客可以親自嘗試制作陶瓷,感受那份泥與火的藝術。這種互動方式不僅增強了觀展的趣味性,也讓更多的人能夠親身體驗到制陶的魅力。

之后,實踐隊員來到了陶琉國藝館小爐匠任波琉璃工作室拜訪了非遺傳承人任波老師,通過與任波老師的交流,了解了琉璃的制作原料與制作技藝,同時老師還提到新媒體對于琉璃的傳承也有著很大的幫助。在老師的幫助下,實踐隊員也親身體驗了琉璃工藝品的制作過程,從挑選原料,到高溫融化原料、塑性、組裝、整體煅燒,最后才能完整的完成一件琉璃制品。琉璃的制作過程極快而且需要足夠的細心與耐心。原料在1500多度的高溫加熱融化后,要用工具快速塑性,否則琉璃變硬之后,形狀就很難做出調整了。想要在短時間內快速得到想要的形狀,就需要長久地練習積累經驗。琉璃制作需要嫻熟的手工技術和造型技術,利用琉璃在一定溫度范國內具有可朔性的特點,匠人需在冷卻過程中不停轉動手中的棍料,待材料融化后迅速拖出放在鐵墩上,用工具拉著高溫材料來塑造生動的形象。這樣之后一件具有歷史意義的精致杰作才最終呈現在觀眾面前。這一行本身來說是個體力活,又是藝術,起碼來說你得從色彩、從線條、從一些美感上,匠人須具備這種意識,才能把一些藝術品的內涵表現出來。
在與任老師的交流中,實踐隊員也了解到,在去年的“淄博熱”后,有越來越多來自全國各地的愛制作愛手工的年輕人也了解到琉璃這項傳統技藝。在任老師的工作室里,大部分都是前來學習的學生在不斷進行著琉璃作品的制作練習,任老師也一直十分有耐心的指導學生。
通過這次社會實踐,實踐隊員對于琉璃這項傳統的非遺技藝有了更深的了解和學習,希望能夠借助新媒體平臺,發揮自己的綿薄之力,將非遺文化傳播給更多的人。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應當向世界介紹傳統中國琉璃元素和美學色彩,傳播中國聲音。(通訊員 徐欣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