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閉上眼睛走不了多遠,沒有安全感,害怕有東西擋在盲道上。”來自浙江水利水電學院的李昕玥用手蒙住雙眼,試探性地走在街道的盲道上,陌生的觸感讓她走得小心翼翼。
近日,由浙江水利水電學院的大學生們組成的向日葵民生觀察實踐隊已連續三天在杭州市錢塘區高沙、頭格、義蓬等7個社區的人行道上,沿著閉合路線徒步,閉眼模擬盲人出行的實際情況,感受腳下盲道不同的觸感。他們頂著烈日累計調研了17公里長的盲道,還通過實地走訪、個案訪談等方式,對錢塘區盲道鋪設和便利程度情況進行了調研和測算。
“其實‘盲道’也忙,有的地方經常被自行車、電瓶車甚至小轎車無序占用。”實踐隊的領隊李佳濤告訴記者,盲道不僅常常會被私人物品或交通工具侵占,還出現了磚塊破損等情況。“我們真是深刻感受到了視障人群出行的困難。”李佳濤感嘆道。
帶著對盲道實際使用效果的疑問,實踐隊員們走訪了社區殘疾人協會、便民服務中心、盲人按摩院等地,對路人、相關工作人員、視障人群進行訪談。
“盲道本身是好用的,給我們出行帶來很大方便,就是有些人亂停車把盲道堵死了。而且有些地區的盲道太窄了,走路容易跨出去。”盲人小劉(化名)用手比畫了一下自己理想的盲道寬度。不少盲人表示,希望可以增加盲道的鋪設范圍,并定期進行障礙的清理與排除。
“視障人群如果需要走進醫院、商場等室內,有沒有類似盲道的設施呢?”實踐隊走進河莊街道黨群服務中心,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參觀并感受了“電子盲道”。工作人員給同學介紹了芯片和技術原理后,通過藍牙將電子盲道與拐杖進行配對,隨后,伴隨著“滴滴滴”“請直行”“請左轉”“請右轉”的提示聲,拐杖接觸電子盲道播報,幫助閉眼的實踐隊員在室內的立體空間行走,到達指定位置。
當實踐隊員們將 “電子盲道”介紹給視障朋友時,他們面露期待,“如果這個普及了,我們就能去更多的地方了”。
“咱們社區老年人多,很多有眼部疾病導致不同程度視障的老人也有出行需求,盲道的良好建設很有必要,居民們也需要有自覺維護盲道通暢的意識。”高沙社區殘疾人協會的工作人員告訴實踐隊。
盲道,不僅是一項基礎設施,更是衡量一個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尺。據統計,錢塘區現有視障人士800人左右,實踐隊根據調研結果,提出如在新建或改造的道路項目中,考慮采用熱熔涂料的新型盲道等關于進一步加強杭州市錢塘區盲道建設、管理以及知識普及的提案,為盲道建設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