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師范大學地理與旅游學院1月16日訊(通訊員 鞏芯如)大國泱泱,文化無疆,非遺作為歷史的見證,連接過去與未來,承載地域特色、民族情感與文化認同。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非遺成為了激活鄉村活力、促進經濟多元化、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力量。為探究“中醫療法”的獨特魅力和深厚文化底蘊,探索非遺帶動鄉村振興的新路徑,曲阜師范大學非遺探查實踐隊于2025年1月17日于山東省淄博市田氏正骨療法博物館開展了一場探究“非遺振興,正骨先行”的社會實踐。
中醫圣手創先河,正骨傳奇永流傳
田氏正骨療法源遠流長,清朝道光年間,初代先祖田殿舉目睹鄉鄰骨折傷痛之苦,憑借對人體骨骼經絡的天賦悟性與不懈鉆研,初創正骨之法。他行走鄉間,以靈巧雙手、精準手法為傷者復位固定,輔以秘制膏藥,救無數人于傷痛困境,聲名漸起。民國亂世,第二代傳人田淑玢在炮火紛飛中堅守醫道,將家族技藝淬煉升華,為軍隊、百姓正骨療傷,成為百姓心中希望燈塔,時稱“和義共仰、治骨神仙”。后代傳人田承福創辦“瑞生堂”,田氏骨科中醫世家進入綜合性醫療開端。新中國成立后,傳人田茂恒打破家族傳男局限,廣納門徒,對接骨膏藥組方和制作工藝大膽創新,配方中藥增加到180多味,臨床療效獲得突破性提高,治療范圍從骨傷擴展到骨刺、腰椎間盤突出、頸肩腰腿疼等領域。
田氏正骨正憑其確切療效,從淄博一隅走向山東大地,為眾多醫院提供技術借鑒,其學術論文發表推廣,讓古老技藝綻放在現代醫學舞臺,澤被四方,正骨傳奇也在時代浪潮中續寫輝煌,持續護佑民眾骨骼健康。
追根溯源館中行,精研古法技間成
實踐隊員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來到了博物館二樓,在展示柜中陳列著羊角、虎掌、人參、三七、烏骨、陳皮等藥材,佛手、人參須等藥材浸泡在藥劑中,紅景天、靈芝、鎖陽、當歸、何首烏等陸生生物類藥材,海馬、玳瑁鱉甲、珊瑚、海狗腎、海燕、海馬等海洋生物類中藥,鐘乳石、龍骨等礦石類、骨骼類藥物依次擺放在柜中,館中央有一座高兩米的藥柜,共六層,一層十二個抽屜,各抽屜分三種藥材,共1296種藥材。館內放有田氏先輩稱藥熬藥雕塑,另有年代久遠的醫書典籍、泛黃的處方箋、古樸的正骨器具錯落陳列,墻上掛著一幅幅老照片,記錄著田氏先輩們背著藥箱、走村串巷治病救人的身影。從《本草綱目》《傷寒雜病論》到現代開具的藥方,不用開刀、僅憑雙手與自制藥劑就能讓傷者恢復如初的神奇技法,使田氏正骨在淄博當地聲名遠揚,百姓口口相傳“傷筋斷骨,找田氏”。

圖為實踐隊員參觀田氏正骨博物館 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鞏芯如 供圖
堅守傳承之底蘊,續寫榮光耀杏林
實踐隊員有幸采訪到博物館館長,他眼中滿是對正骨技藝的自豪與責任。“夾板,選料、打磨、塑形皆有講究,貼合人體骨骼曲線,能固定傷處又不妨礙氣血流通,這都是幾代人智慧結晶。藥材炮制亦是同理,田氏正骨秘方里,草藥采摘季候、晾曬時長、配伍比例分毫差錯不得,差之毫厘則藥效全無”,館長說道,許多外省的人聞名而來,田氏正骨也在一步步走向更廣闊的世界。在他的帶領下,實踐隊員目睹了田氏正骨傳人施治一位腿關節扭傷的患者,田院長先用手輕輕觸摸、按壓關節處,憑借指尖敏銳觸感精準判斷骨骼錯位情況,之后雙手上下揉搓患者關節,猛地一拉一推,只聽輕微“咔噠”聲,錯位瞬間復位,整個過程一氣呵成,患者緊皺的眉頭瞬間舒展開來。隨后,敷上田氏秘制龍鳳接骨膏,膏藥通體黑亮濃稠,散發著淡淡草藥香,由幾十味藥材按比例熬煉而成,有消腫止痛、活血化瘀奇效。田院長邊操作邊說道“人體骨骼如同精密榫卯,正骨師就是修復工匠,既要懂力學原理巧妙施力,又需深諳藥理輔助康復,身心兼治方為良醫。

圖為實踐隊員學習膏藥成分 中國青年網通訊員鞏芯如 供圖
正骨精魂恒久遠,世代相繼永流芳
通過本次實踐,實踐隊員深刻意識到中醫文化的博大精深,中醫精神的代代相傳。無論是與館長對話,還是目睹非遺傳人的風采,實踐隊員都對中醫的風骨有了重新的認知。田氏正骨療法作為淄博新一代非遺文化的名片,正以勢不可當的勁頭冉冉興起。隨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不斷挖掘,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非遺正骨療法將會迎來更廣闊的發展前景,走向千門萬戶 。(通訊員:鞏芯如)

圖為實踐隊員與工作人員合照。中國青年網通訊員鞏芯如 供圖
曲阜師范大學地理與旅游學院非遺探查實踐隊 責任編輯:劉顏
-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