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10日至11日,由北京大學中國農業政策研究中心帶頭,江西省鄉村振興戰略研究院和江西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聯合開展的中國鄉村振興“百村千戶”江西分區大調研行動正式拉開了序幕。為此,調研組特別邀請到北京大學的羅仁福教授和智華勇博士對招募的140余名調研員進行調研前的培訓指導。此外,本次調研行動也不同于傳統的訪戶調查,采用的是由智華勇博士及其科研團隊開發的電子問卷收集數據系統,大大提高了問卷收集的效率和嚴謹性,也帶給我別樣的調研經歷和體驗。同時,在這次大調研行動中,切身實踐也引發了我的一些思考和感悟。
實地調研是察民情、會民意最行之有效的途徑和方法
1月12日一大早,我所在的調研小組在賀亞琴博士和李領營博士的帶領下即刻動身前往目的地——萍鄉市蘆溪縣。歷時3個多小時的車程,懷揣著激動的心情,我明白自己將在蘆溪留下難忘的調研足跡和回憶。抵達蘆溪縣的我們稍作整頓后在當天下午便開始了走訪農戶的調查。調研的過程中,我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講過的一句話:“沒有調研就沒有發言權。”而在入戶詢問農戶,進行問卷訪問的時候,我也深刻地領悟到這一點。很多時候,我們僅憑少數人的片面言語或幾組數據是無法真正窺視問題的本質,更無法得知破解難題的手段和方法。同樣地,如果這次調研我們并沒有實實在在地走進農戶的屋子,面對面地與其交談,那最后呈現的結論也無異于紙上談兵、空中樓閣。就比如問卷里提到農戶家里的生活耐用消費品的種類和數量,如果我們沒有進入農戶家里看一看,得到的數據就不會那么真實和客觀。所以,實地調研并且做到真正的走訪入戶,才能觀察到最真實的農村情況和反映出最迫切的農民需求,從而使“三農”問題的研究方向保持正道。
注重問題闡述能力的提升和溝通技巧的靈活轉變
在這次大調研行動之前,我有過四五段農戶調研的經歷,可以說已經不是一個調研小白了。但是,在我看來,不論經歷過多少次調研,對問卷問題的闡述和與農戶溝通的技巧這方面依舊是一個耐人尋味的話題。入戶調查是一場語言溝通和情商應變的試煉。在這一過程中,我們可能面對各式各樣的人:或許是四五十歲的中年人、七八十歲的老年人;或許是熱情接待、拒絕訪問;也或許是長年不在家、家中發生重大事故等等。這不僅考驗我們作為調研員的專業素養,也是對我們為人處世的鍛煉。對于一個涵蓋專業用詞較多的問題,如何把它轉化為通俗易懂的說法,是調研員必須具備的基本功。另外,對一個問題的解釋也不宜過度,更不可自主誘導農戶往調研員想要的方向作答,這無疑是對樣本數據公正客觀性的沖擊和破壞,違背了隨機性、科學性的原則。
農村亟待解決的問題層出不窮,農戶個體能力杯水車薪
一是村民之間凝聚力不強,村里事務參與度不高。我們調研小組共走訪了9個村子,在我看來,大多數村民對村內建設、產業致富等公務的熱情和關注度不高,更傾向安于現狀,進取意識不強。二是提防返貧風險,仍需打造出鄉村特色產業。比如新泉鄉的檀樹下村過去幾年曾動工開發過溫泉旅游業,由于某些原因停止了項目的進行,從而丟失了致富機遇。又比如新泉鄉蔡家村地處武功山國家5A級風景名勝區周邊,本可以依托此大力發展當地旅游業,卻也因為不具備鄉村特色無法吸引更多游客而不了了之。三是農村土地規模化經營推廣程度偏低,尚未形成完善的產業鏈。農戶的土地呈現小塊且分散的特點,集約化利用率不高,農業合作社的作用也在慢慢淡化,甚至出現了較多農村土地撂荒的情況。
總而言之,這次“百村千戶”大調研行動也成為了我的一次比較難忘的經歷。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也只有實踐才能出真知。中國的“鄉村振興戰略”任重而道遠,作為普通高等農業院校的學子更應該在這條道路上細細摸索,增長才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