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滎陽市萇家拳傳習所二樓,一派熱火朝天的忙碌景象:汗流浹背的學員、糾正動作的老師。即使是傳習所內司空見慣的日常,也可洞見一批非遺傳承人肩負的最可敬的使命。他們所肩負的使命,就如同黃河不息,一代一代,薪火相傳。
氣力之要聚精會神,拳術之美出神入化
在傳習所內部,我看到了一直以來門人恪守的武德武訓,精妙絕倫的萇家拳理論知識,三百年至今萇家拳派族譜、拳譜、武器、匾額對聯的真容。其中殘缺的拳譜已然能夠看出萇家拳“氣力之要聚精會神,拳術之美出神入化”的驚艷。展出的只是萇家拳內涵的冰山一角,卻都昭示著萇家拳文化的浩瀚廣博,小小的傳習所似乎已經關不住滿園的“春色”,萇家拳派尤如一顆燦爛的明珠閃躍著光芒,實乃中華武術瑰寶。
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間的萇家拳是中國傳統武術流派,以中氣論為核心進行拳法套路的練習。小羅漢拳每個動作都能體現中氣論的特點,頭為陽,足為陰,左為陽,右為陰,背為陽,腹為陰,每個動作都富有陰陽轉換之美。而少林拳有內外協調一致的特點,陰陽辯證理念是太極拳的核心思想。位于黃河流域的這三者,不約而同地展示出類似的特點,似乎昭示著黃河文化的敦厚廣博與強大的包容性、凝聚力。
道阻且長,怎可篳路藍縷?萬水千山,只期日月相伴
未經治理的黃河每經洪水過后,河渠淤塞,滿目瘡痍,生態環境長期難以恢復。作為萇家拳發源地的這里,也曾經幾度面臨無處傳習、交流的困境。
解放戰爭時期的河南稱不上太平,萇家拳交流、學習場地因為分田地的需要、土匪倭寇橫行等現象強行被拆,萇家拳的流變,也反映著文化的興衰。
自然生態的缺陷限制了黃河自凈的能力,先天傳授理念的約束客觀上也不利于萇家拳文化的永續發展。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紀初,面對日益多元化的社會,少林選擇開放態度,太極選擇親民路線,萇家拳依然堅守“不得在人前賣弄”的理念,堅持實地考核人品而收徒弟等傳統方式,這一方面保留了萇家拳功夫的原汁原味,另一方面卻也讓萇家拳的繼承和發揚光大陷入困局,處于瀕臨失傳的境地。這是十幾年前少林、太極日益興盛狀態下與之截然相反的萇家拳的處境。
順時代洪流,引以為己任
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黨領導人民治理黃河、保護黃河、開發利用黃河,黃河走上了一條河流變暢、兩岸變綠、流域內安居樂業的大河良性發展之路。黃河的斷流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改善,文化的斷流也因新時代的洪流而得到滋養。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人類文明發展的印記,是先人留給我們的文化財富,到了新時代的中國,日益受到國家和人民的重視,萇家拳文化的傳承也終迎來屬于它的春天。
萇家拳的“三不傳”原則,讓其避免成為戰亂時代和地方土匪倭寇擾亂社會秩序的幫兇。而在和平年代,在人們的素質廣泛提高了的和諧社會,萇家拳終于擁有了展示自己豐富內涵的機會。篳路藍縷行了這萬水千山路,也該迎來它的坦途,即便這坦途來得遲了些。或許這就是萇家拳不如少林、太極聞名的原因吧。但不重要了,這些不卑不亢、至誠至忠守護萇氏武術的人們,正在被人們看到,也必將被更多的人看到。
任重道遠,擔武藝傳承之脊梁
傳習所被列為示范性傳習所,傳習所里列滿了與萇家拳相關的榮譽證書,展廳內還能看到純英文版的萇家拳論著,這些都是萇家拳被這個世界看到的表現。直至今日,其傳播范圍日益擴大,已然突破了國界的限制。
在過去幾年,傳承人們積極開展“非遺進校園”等活動,是為了讓歷史文化遺產融入現代社會,促進非遺的活化利用,以期非遺擁抱更廣闊的藍天。未來,在村子的另一邊,他們將利用新開發的三四畝地,通過以武養武的方式,招學生,收學費,來增加一些收入,也是對萇家拳更好的傳承。對學生個人而言,能強身健體,對萇家拳而言,便多了一個小小傳承人。“一心一意承絕世武藝,任重道遠從不悔不棄。”這是一批非遺脊梁的真實寫照,非遺的傳承不應該只是傳承人的孤軍奮戰。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不僅屬于我們這一代人,也屬于子孫萬代。”
如果非遺是一棵樹,前人的心血鑄根,傳承人的堅守造就堅韌的干,若想這棵大樹生長繁茂,越多枝葉填充越好,社會大眾就是這棵大樹的枝葉。
年年抽發新生枝葉,大樹方得歲歲長生。
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萇家拳文化的長生之路交給孕育出它的黃河去見證,因為作為中華民族的搖籃和中華文明的發祥地的黃河,有著行走于時間之外的逍遙。
萇家拳文化也必將在一代代人的接力下,變得同黃河般波濤洶涌、氣勢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