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開展的是以“科技強國,未來有我”為主題的科技三下鄉活動。為什么要對青少年加強科普教育?從發達國家科普教育看,通常把中小學生作為最主要的科普教育對象,以激發青少年的科學興趣為首要目的。科普教育的目標不是培養和造就科學家,而是通過開展科技活動喚醒青少年內心的科學意識、創新意識、探索意識。從青少年來看,由于他們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樹立的萌芽期,他們渴求通過科學思想的傳播使自身受到啟迪,正是這一需求使他們把科學思想的傳播置于首位。另一方面,青少年通過學習和實踐,已認識到科學方法無疑是可以借鑒的,可以成為他們正確解決困擾問題、參與科技實踐和其他校園活動的指南。在向青少年進行科學傳播時,其目標除了包括提升他們的科學素質外,還包括要提升他們的思想道德素質。另外,創新精神是推動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的最可貴的精神。在今天的科普小課堂上,志愿者老師們為孩子們講解了螢火蟲的發光原理。讓我感到很慚愧的是,作為一名大學生的我,如果不參與此次三下鄉,或許我也不會知道,為什么螢火蟲會發光。我想這也是為什么我們團隊要選擇科技下鄉,為孩子們帶來趣味橫生的科普活動。因為我們致力于做有溫度的科普,讓孩子們在聽,玩,做中感受科技的魅力。我想,我們所做的是讓孩子們不僅僅只局限于課本知識,而是像向螢火一般,點亮孩子們的心,讓孩子們永遠保持對科學的熱情,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和科學精神。
寫到這,我不經想起了一位小朋友,在今天下午的科學小實驗中就展示他的創新意識。我們的志愿者老師帶領孩子們自制滅火器,志愿者老師向孩子們展示了實驗所需器材,其中橡皮泥起著固定作用,那位小朋友就提出可不可以使用泥土。答案當然是可以了,這位小朋友讓我感到很驚喜,因為他在現有的環境中積極思考,勇于創新,也讓我感到自己的所做很有意義。
魯迅先生曾言到,愿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我們的三下鄉就如這螢火一樣,雖渺小,但點點微光的凝聚,我相信,螢火之光,必將照耀整個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