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中國海洋大學“特區精神”調研團通過線上采訪的形式,采訪到了廣東華興銀行深圳分行寶安支行行長黃家林先生,希望從深圳工作者與企業的視角來感受特區精神。
圖1:調研團通過騰訊會議對黃家林先生的訪談截圖
采訪的第一部分主要圍繞著黃家林先生自身來深圳發展的經歷進行訪談。據黃家林先生介紹,他是大學畢業后從外地來到深圳打拼。選擇深圳發展的原因是認為深圳是“比較開放,比較包容,比較務實,做什么東西都追求卓越”的城市。采訪的第二個部分我們則從政策的層面來了解深圳發展優惠。據黃先生反映,深圳對人才的流入十分關注。對外來人才,有很多諸如本科入戶、住房補貼等政策支持。深圳對企業,尤其是高新技術產業,也十分支持,有著各種政策經濟補貼。
采訪的第三部分則直接讓黃家林先生談談他對于特區精神的看法以及實質上的感受。左波先生總結道,他認為特區精神最突出的特點即為“敢闖敢試”、“開放包容”、“務實向法”、“追求卓越”的十六字精神,在這樣的氛圍下,深圳為年輕人創造了豐富的機會,成為年輕人不斷突破的沃土。黃家林先生還從分享公司的工作氛圍的角度入手,談到這十六字特區精神在生活中的體現。
采訪的第四部分則展望了特區精神的未來,企業應當具體如何繼續踐行特區精神。黃家林先生指出主要是三個方面需要優化。對企業內部來說,管理方面要優化,智能化,科技力量要助力管理高效率;對創新企業及傳統制造業,技術需要不斷創新;重視人才,把產學研融合,確保行業領先。黃家林先生表示,其實深圳以前經濟比較單一,高校數量不多,現在不僅引進了很多優質大學,還在自己摸索建設屬于深圳的高水平高校。黃先生以此為調研團詮釋了產學研融合的重要性。
圖2:西麗大學城(圖源網絡)
采訪的第五部分,黃家林先生分享了中小型企業如何在深圳脫穎而出。黃先生認為目前主打高新技術產業的中小企業會更受深圳青睞;而傳統制造業正在逐步往珠江三角洲外移,因此創業應迎合深圳發展潮流,從事風口產業,有機會迎來機遇。黃先生還舉上海和深圳、香港的產業為例,通過近期疫情防控時政府的舉措及疫情后產業的恢復等多個維度進行比較,認為深圳雖然比較重視第三產業,但不等同于經濟的活力不如上海、香港等城市。表明了深圳頑強的經濟活力是發展各種產業的基礎,也是各種中小型企業經歷疫情考驗,仍舊保持活力的原因。
圖3:深圳特區十六字精神(圖源網絡)
通過與深圳特區發展親歷者的零距離交流,我們深刻感受到了深圳人滿滿的活力。敢闖敢試”、“開放包容”、“務實向法”、“追求卓越”的十六字精神,濃縮了深圳奮斗者的生活百態;一句“來了就是深圳人”激勵了千千萬萬的青年赴拼搏。我們會發現,深圳最不缺的就是年輕人。而這些年輕人們都有個共同的特點,絕非學富五車、家纏萬貫,多數皆為兩手空空但卻懷揣著滿腔期待與朝氣的無畏將來的青年人。這也許是特區精神的最小單位,深圳用雙臂懷抱了每一份的熱情與創意,匯聚整座城的青春,讓特區精神成為深圳絢麗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