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11日,山東大學政管學院“不負青春不負村”調研團來到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梨樹鎮幸福小鎮,開展了以“易地扶貧搬遷之后——留守老人生活困境”為主題的社會調研實踐活動。在為期三日的實踐中,調研團不僅切實體會到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為貧困人口帶來的生活紅利,也進一步認識到,在后扶貧時代,要想能夠真正實現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會致富的奮斗目標,持續有效的政策推進與相關工作必不可少 。
易地搬遷是解決一方水土養不好一方人、實現貧困群眾跨越式發展的根本途徑,也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途徑。在多地考察后的習總書記曾指出,易地扶貧搬遷要實現可持續發展,讓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是檢驗易地扶貧搬遷最終效果的關鍵,也是維護建成全面小康成果的重要因素。然而在實際開展過程中,易地搬遷又面臨著諸如老弱病殘群眾基數較大、生活適應難、新身份認同難、鄰里融入難、依賴思想轉變難、留守老人及兒童照料難等諸多問題。如今,隨著我國老齡化進程明顯加快,養老問題進一步凸顯,其中易地扶貧安置社區移民養老問題顯得尤為嚴峻。為進一步了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老年群體生活情況,山東大學政管學院“不負青春不負村”調研團赴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梨樹鎮幸福小鎮,開展了以“易地扶貧搬遷之后——留守老人生活困境”為主題的社會調研實踐活動。
乘風破浪,揚帆起航
貴州是全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十三五”期間,貴州省畢節市全市搬遷總規模6.9萬戶32.48萬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6.1萬戶28.45萬人),共規劃建設安置點142個、安置住房76039套。然而在搬遷過程中,畢節市面臨著搬遷人數多、搬遷地域廣、搬遷難度大等諸多困難,搬遷工作初步完成之后,由于安置社區居民情況復雜,諸多后續扶持問題又接踵而至。針對上述難題,調研團通過梳理相關政策文獻與新聞報道,決定在采取實地觀察法與半結構式訪談法的基礎上,擬定研究整體思路與調研訪談提綱,并在遵守當地疫情防控政策的前提下有序開展實踐工作。
躬行實踐,跬步千里
在正式調研階段,團隊來到七星關區梨樹鎮幸福小鎮,進行了入戶走訪、參觀當地基礎設施建設與街道辦事處機構、采訪企事業單位、政府部門工作人員等實踐活動,初步了解了當地易地扶貧搬遷的政策和流程、相關基礎設施建設情況以及社區的未來規劃。
圖為調研團成員進行入戶訪談。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周薇 供圖
“搬到這里來以后,屋頭就是什么都是有的,比如沙發、電視柜,還有這個床啊什么都有,就說是比如帶起被子啊,鍋鍋碗碗就可以住人的了。很全,就是拎包入住嘛相當于。”在幸福小鎮,隊員們走進五位居民家中,在交談中得知易地扶貧搬遷工程使貧困群眾的生活情況有所改觀,“挪窮窩”的目標得以初步實現。
“年輕人他們都要外出,因為這些地方工資太低。”訪談中,隊員獲悉,生活在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的老年群體占總人口比例高,而當地企業仍處于發展初期,就業崗位有限,造成青壯年勞動力流失,因而空巢老人與留守兒童問題突出。“我們搬來的這里它一共是有三個衛生室,基本是夠用的。方便還是方便,但我覺得衛生室它沒有點比較好的醫生這種,就說頭疼腦熱揀點藥可以,比如真真正正看點病這些還是要去其他醫院看,因為衛生室沒有比較好的醫生。”隨后,調研團還了解到,由于幸福小鎮工程建設時間尚短,基礎配套設施雖有,但醫療服務等質量有限,老年群體仍然面臨“看病難”“報銷少”等問題。此外,調研團還進一步發現,由于易地扶貧搬遷對象來自周圍不同村寨,而房屋分配通過集體公平公開抽簽完成,這使得不同村寨的原有格局被打破,為老年群體走親訪友、緩解孤獨感帶來一定難度。
而在參觀當地街道辦事處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以及與工作人員交談的過程中,隊員們也意識到老年群體與工作人員存在著信息溝通困難。為了方便工作,工作人員宣傳通知多采取線上模式,這使得不善于使用智能手機的老年群體往往難以在第一時間知曉健康講座、醫療體檢、社區活動等通知。而在青壯年外流的現狀下,安置點生活的住戶大多是兩孩以上的家庭,在家照看孩童的原因使得街道辦事處設立的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無人問津。
圖為調研團走訪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周薇 供圖
調研結束后,“不負青春不負村”調研團在相關政策與文獻的基礎上,對畢節市梨樹鎮幸福小鎮的易地扶貧搬遷工程提出批判性反思,并為同類型的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在結合當地資源發展特色產業以增加就業崗位、進一步完善養老基礎設施建設、重視老年群體心理健康、開展多種老年活動等方面提出了建議。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通過思考分析易地扶貧搬遷之后留守老人的生活困境問題,有利于進一步剖析在后扶貧搬遷時代為了維護發展脫貧成果相關部門需要繼續關注的方向領域,從而提升老年群體乃至全體搬遷群眾在安置地區的生活質量;在社區管理方面,搬遷群眾心理疏導和文化教育,增加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精神文明活動,營造開放包容的社區文化,培養搬遷居民養成與新環境相適應的生產方式和生活習慣,并且通過引導搬遷群眾共同參與社區管理,增強其主人翁意識,不僅有利于加強老年群體的生活歸屬感與幸福感,而且為新時代民主管理、民主監督以及養老和社會福利事業發展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進一步彰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的優越性。
習近平總書記曾勉勵廣大青少年:“用腳步丈量祖國大地,用眼睛發現中國精神,用耳朵傾聽人民呼聲,用內心感受時代脈搏,把對祖國血濃于水、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情感貫穿學業全過程、融匯到事業追求之中”。而如今,廣闊的基層一線處處有火熱的氣息,廣袤的鄉村大地書寫著更加壯美的畫卷。當代大學生作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更應行動起來,踐行“不負青春不負‘村’”的使命擔當,扎根中國大地,深入中國農村,為新農村建設踐行自己青春的價值,在奮斗中成就自我,讓夢想在鄉間綻放,將絢爛的青春故事書寫在中國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