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臨清龍燈是聊城市臨清市重要的民間社火項目,象征著臨清人追求美好生活,迄今已延續一千四百余年歷史,是臨清民風民俗的典型代表,其形成發展是臨清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更是臨清人民遠在他鄉時對家的深刻回憶。龍燈,是臨清傳統節日期間民間社火的重要活動項目,自明清以來,龍燈在臨清這片土地上得以傳承和發展。歷史悠久的臨清龍燈,以逼真的龍形、精湛的制作、艷麗的色彩、龐大的規模、舞動的氣勢和豐富的內容而深受人民群眾的喜愛。
臨清龍燈是臨清社火表演的一大特色,它熱鬧非凡、震撼人心,在龍舞動中處處講究、處處蘊含著臨清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節奏火爆急促的鑼鼓聲中,幾條不同顏色的龍伴著激昂的鼓點,在似有似無的云端中龍騰虎躍、上下翻飛,真正舞出了龍的威嚴和磅礴氣勢。臨清龍燈的發展與華夏大地的社會變遷緊密相連,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價值。每每逢年過節,臨清社火協會便會在臨清市各個標志性廣場、景點開展“社火展演”,現場鑼鼓喧天,五龍齊舞,引人注目。
鑼鼓一敲,龍聞樂起,樂隨龍動。節奏緩慢時,如細雨潤物、春風拂面;激越時,如驟雨打葉、疾風撼松。踩著鏗鏘有力的鼓點,臨清龍燈從渺遠的歷史中走來,如一股激流,撞擊著逐漸塵封的鄉愁記憶。舞龍者不斷地做著跪、臥、伸、屈、撲、跳的動作,把一條條祥龍的躍、滾、游、盤、翻、戲的形態展現的活靈活現,伴隨著鑼鼓、火銃、焰火,好似在電閃雷鳴的云霧中狂舞。千年技藝重煥光彩。
我驚嘆于表演者的功力與默契,震撼于舞龍與煙火的融合。耳邊是再熟悉不過的音樂,鼓點與表演相輔相成,此情此景,龍燈配上周圍的艷麗煙花燈火,讓我仿佛站在盛唐的街頭觀看這場歷史悠久的表演。觀得此情此景,《青玉案·元夕》的詞句沖破記憶的窠臼浮現在腦海“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當古代詩詞與眼前之景相結合,當古與今的時間開始碰撞,當我切身體會到古人詩詞里的意境,我意識到傳統文化和非遺技藝的源遠流長,亙古不息。想起近年來人們往往感慨現在缺少了“年味”,或許傳統文化得到真正的傳承延續才能更深切的體會。然,傳統文化的傳承延續需要我們的努力,要想讓我們擔起傳承傳統文化的責任,又有什么比看到一場完整的龍燈表演更能點燃我們主動傳承非遺的火種?
說到臨清龍燈,有一個人不得不提,那就是臨清社火協會會長、臨清龍燈非遺傳承人侯少坤。多年來,侯少坤一直致力于保護、弘揚這項鄉村非遺。在各級文化部門的引導下,在非遺傳承人的不懈堅守下,臨清龍燈逐步走上了一條活態傳承發展之路。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臨清工業發展緩慢,臨清舞龍就此中斷。“逢年過節沒有舞龍的,總覺得心里空落落的。” 2014年,侯少坤開始自籌資金成立臨清社火協會。2016年,協會正式成立。至此,臨清龍燈有了自己的“家”。
談到當初成立臨清社火協會的初衷時,侯會長用的最多的一個詞就是“情懷”。真正有情懷的人,能把責任擔當到底。在交流中,侯會長說到:“臨清舞龍承載了幾代人的回憶,如果沒有人重拾這項技藝,它將永遠地淡出我們的視野。”
聽罷斯言,我意識到了舞龍的傳承是必要但充滿挫折的,侯會長創建臨清社火協會將舞龍表演“挽狂瀾之既倒,扶大廈之將傾”般的重現人間。侯會長對臨清龍燈最質樸的情懷也深深感染著我,我想,正是這種傳承精神,把在這小小古城中近乎湮滅的傳統延續下來,把舊時光的碎片變成星光散落?粗顣L慈祥而堅定的笑,我真切理解了“情懷”二字的分量。
民俗文化是文化多樣性的鮮活樣本,不應該在歷史廢墟的蒙蓋下黯然失色。據了解,在侯會長的帶領下,臨清社火協會深入民間對龍燈技藝開展搶救性的挖掘和整理,走進校園廣泛普及龍燈知識,傳習舞龍技藝,并在學校建立龍燈傳承基地,成立了首支“女子龍燈隊”和“少年龍燈隊”。技藝的傳承有了越來越多青年人加入,可期。
在侯會長的帶領下,我們欣賞了龍燈的表演過程,內心對龍燈繼續流傳下去的希望愈加強烈,懷揣著對龍燈的贊嘆與欣賞,我對傳統文化的傳承了解變得愈加深刻,保護龍燈等傳統文化的心情油然而生。對于傳統文化的傳承,絕不是一紙空言,而應是行勝于言的行動,在此次的欣賞表演和調查過后,我將牢記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為傳統文化的賡續流傳不斷努力宣傳,促使他們完成“飛入尋常百姓家”的繁榮發展。
數百年來,龍燈已經成為了臨清人民群眾祈望吉祥平安美好心愿的重要文化載體,它依托著運河文化而世代相傳,它豐富的文化內涵和龍的精神,在不斷的激發著千年古縣、運河名城的人們積極進取,去追求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而現在,正是我們接過傳承非遺的接力棒的時候,我們更應該學習和發揚傳統文化,尋根增華。只有越來越多的新鮮血液讓傳統“活”起來,文化才得以賡續,踵事增華,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