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幽深的石板巷,我懷著激動的心情走進這古樸的村落,巷子兩側殘破的老石屋和茅草屋為古村增添了幾分歷史厚重感。從當地村民口中,我得知常山莊村始建于明洪武年間,距今已有六百多年歷史。村莊依山傍水,林田交織,房屋錯落有致,頗有“小橋流水人家”的韻味。民居建筑風格受當地環境影響,多為石木結構,石材作為墻體承重材料,用碎石填縫形成獨具特色的“干插墻”,木架則作為屋頂承重結構,建筑方式代表了魯南山區典型鄉土建筑特色。正是由于黨和政府對傳統文化繼承與保護的高度重視,我們有幸一睹常山莊村沿襲了幾百年的獨特山鄉風貌。
常山莊村位于沂蒙山革命根據地腹地,是抗戰模范村,是“沂蒙精神”重要發源地和沂蒙“紅嫂精神”誕生地。在抗日戰爭時期,徐向前、羅榮桓、陳毅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這里戰斗生活過。這里也曾涌現出紅嫂用乳汁救傷員、創辦“戰地托兒所”養育革命后代、做軍鞋、縫軍衣擁軍支前等革命光榮事跡。在紅色宣講員的帶領下,我們先后參觀了沂蒙子弟兵將帥紀念館、“沂蒙母親”王換于故居、戰時托兒所、紅嫂故居、山東省青代會舊址。墻上那一張張黑白照片見證了戰亂紛飛的年代軍民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深厚情誼,陳列在展館的一件件文物仿佛在訴說著那段難忘的歷史。我由衷地敬佩在戰場上浴血殺敵的將士以及全力做好后勤工作的人民群眾,那段記載在書本中的抗戰歷史現在已栩栩如生地展現在我面前。站在這片紅色的沃土上,我的心中熱血澎湃,身為中華兒女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我們黨的百年歷史,就是一部踐行黨的初心使命的歷史,就是一部黨與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的歷史”,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群眾觀點、群眾路線,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贏得了人民群眾的廣泛支持,凝聚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力量。
常山莊充分利用其文化底蘊深厚、紅色旅游資源豐富的優勢,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建立了沂蒙紅色影視基地,先后承拍了300余部影視劇,被譽為“山村好萊塢”。我們走進民俗體驗區,面人、舞獅舞龍表演、草編、蠟染、年畫、煎餅、糖畫……各式各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民俗產品令人眼花繚亂。將傳統文化融入生活,用人們喜聞樂見的形式表現出來,我想這是一種傳承文化的好方式。
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推進,傳統村落正在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如何保護好傳統村落以及其中蘊含的文化,讓傳統村落文化與現代城市文明相伴而生是我們亟待解決的問題。只有不斷推進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其與當代社會發展相適應,才能使傳統文化永葆生機與活力。常山莊村通過文旅融合發展,以紅色旅游扶貧為特色,昔日貧困落后的沂蒙山村成為中國最美鄉村之一,重新煥發出奪目的光彩。常山莊村這一轉變模式為傳統村落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借鑒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