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千載大運河,道不盡人間瓷話
運河畔,古窯瓷。2006年6月大量宋、元時期的瓷俑、瓷盤、瓷碗、瓷枕等瓷器就在德州被發掘出來,其中紅綠彩尤為引人矚目,德州古瓷窯自此揭開神秘面紗。這是古人智慧經驗的結晶,這是中國瓷器的故鄉。紅綠彩瓷器以紅彩、綠彩為主,大紅大綠,對比強烈,極具特色,生動地體現了崇尚高雅、溫柔內斂的中原文化與粗獷豪放、清新質樸的草原文化的碰撞、融合。
實踐隊員走進博物館,在工作人員的熱情講解下,親眼觀賞紅綠彩的美,親身體驗瓷器上色的過程。其中穿著龍紋中式長裙、面目清秀的“瓷美人”系列吸引大批游客駐足,據了解這是當代匠人創新的產物,不僅符合現代審美具有極強觀賞性,還是宋金時期瓷人俑的新生。除此之外,金釉系列、文化名人系列也是集傳統和現代于一體的風格,給人眼前一亮,且暢銷國內外,有的遠渡重洋,作為國禮獻給日本、俄羅斯等外國政要,有的變為日用器皿進入尋常百姓家。

圖為“瓷美人”系列展品 通訊員 王德馨 供圖
青春風暴新掀起,古老瓷器喚新生據了解,“德州窯紅綠彩”非遺技藝現有兩名市級非遺傳承人,劉鴻飛作為非遺傳承人,在景德鎮陶瓷大學畢業后,將多種陶瓷技藝、創作方式融入到德州窯紅綠彩瓷的研發中,帶領團隊不斷出新。同時德州紅綠彩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著重培養了18名紅綠彩彩繪師,除學習德州窯紅綠彩傳統技藝外,也針對陶瓷創作進行系統學習,培養審美能力,鼓勵年輕人與導師進行思想碰撞,激蕩出更有張力的創作思路。
實踐隊員在調查時發現不少初高中生正在講解員的帶領下認真彩繪,又一代青少年將牢記宋窯紅綠彩的鮮亮色彩,將會傳承這份精湛技藝。博物館內的工作人員定期舉辦公益講解,并將講解視頻通過網絡平臺分享發送,傳承、銘記、守護,這將是一件造福子孫后代的功績。
為吸引更多年輕人,德州學院與德州紅綠彩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就德州紅綠彩文化研究項目舉行簽約儀式,雙方將共同撰寫“德州宋窯紅綠彩文化研究”書稿,進一步推動德州紅綠彩事業發展。簽約儀式上,德州學院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劉耀輝特別提到,“進一步挖掘和梳理德州紅綠彩文化,著重從紅綠彩文化的歷史淵源、燒制工藝、類型特點、文化內涵、歷史影響,以及紅綠彩文化的保護傳承和文化產業的開發等方面,做深入系統研究。”這無疑為宋窯紅綠彩的發展注入新的動力與活力。

圖為青年學生學習彩繪技藝 通訊員 王德馨 供圖
許你創新不止,愿你再綻芳華熠熠生輝的瓷器消逝在宋金戰火中,繁華落幕后如今迎來新生。今天,德州的匠人們在守正中創新,融入國潮風、陶瓷雕塑、浮雕等多種元素,讓紅綠彩這門傳承千年的手工技藝再次“出圈”。金釉系列是德州窯紅綠彩匠人運用創新手法制作的代表作。“我們選用金色釉料燒制成金色瓷胎,在瓷器上繪制敦煌壁畫‘飛天’的形象,既展現了敦煌壁畫的歷史厚重感,也讓人眼前一亮。”非遺傳承人劉宇說。
“我們還創作了一組山東歷史文化名人的系列作品,如顏真卿、東方朔、孫伏伽、田雯等等,展示齊魯文化風韻。”劉宇老師介紹說。相較于宋金時代的瓷俑,今天以顏真卿、東方朔、岳飛、禰衡、孫伏伽等歷史文化名人為題材的紅綠彩作品,無論從視覺效果還是從內涵上都別具一格,令人耳目一新。
秉持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傳承的理念,今天的匠人在創作紅綠彩的過程中,融入國潮風、陶瓷雕塑、浮雕等多種元素,讓紅綠彩這門傳承千年的手工技藝再次煥發光彩,慢慢形成了頗具地域特色的“德州手造”代表項目。
千年窯火愈來愈旺,老手藝煥發新活力。德州窯紅綠彩穿越千年再展芳華,是德州大運河文化挖掘和保護傳承利用工作的一個鮮活注腳。任繁華與否,匠人心恒且磐。且拭目,煙火氣與文化味相融合的宋窯紅綠彩如何再次走向新生。

圖為工作人員為實踐隊員講解瓷器 通訊員 王德馨 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