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無聲,承載著滾燙的歷史,數百年如一日向北流淌。靜水流深,回望歷史長河,偉大而悲壯的事業似乎總和水有關。“當時漫筑臺千尺,爭似歌風地步高”,202年,楚漢之爭,西楚霸王項羽敗亡,自刎烏江,劉邦建立漢朝。“眠床便作吹簫客,煙室爭為安樂窩”,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大英帝國從海上來,先后攻破虎門、廣州,中國戰敗簽訂《南京條約》,從此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春愁難遣強看山,往事驚心淚欲潸”,1894年,中日甲午海戰爆發,以中國失敗簽訂《馬關條約》告終,掀起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狂潮,加劇了帝國主義列強在遠東的爭奪。
立足湘江,晴空萬里、艷陽高照,游人來往如織、絡繹不絕。年輕人挑選對比著最佳角度,想要記錄下這心潮澎湃的一刻。母親抱著孩子,伸手將青年毛澤東雕像指給孩子看,孩子隨著母親手指的方向,用稚嫩的童聲喚著“毛爺爺”。身著軍綠的老人被年歲壓彎了背,眼神卻是炯炯有神,三五成群地回憶著以前在軍隊里的那些故事。
波光粼粼的水面留給人無限的遐想空間,閉上眼,仿佛能看到“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的奇景。這首《沁園春·長沙》是毛澤東1925年秋所作,彼時的他離開故鄉韶山前往廣州主持農民運動,途徑長沙,重游橘子洲,革命的風浪、時局的迷茫并不能擊垮他,激濁揚清的志向卻如浪花般騰空而起,他提筆寫下這篇文字,一腔報國的愿望幾乎要與天同高、與日比肩。
那個時候的毛澤東懷著躊躇滿志的心情,未曾想到命運再次與湘江交匯之時,竟是紅軍長征進程中最為慘烈的一次失敗——湘江戰役。那是在湘江的發源地廣西,1934年,中央紅軍在湘江戰役中付出了極為沉重的代價,將士們浴血奮戰、流血漂櫓,幾乎把湘江染成紅色,人員也由出發時的8.6萬人銳減至3萬余人,死傷慘重。
時至傍晚,大江靜謐地吞吐著日月,人群熙攘,江邊歡笑聲不絕,氣氛熱鬧。晃眼間,落日把江水染得似金黃,又似鮮紅,仿佛用色彩在訴說沉重的歷史。“一草一木一英魂,一山一石一豐碑”,在江水流動中觸摸歷史的榮辱興衰,方知今天幸福的生活是無數先烈用生命和鮮血換來。
湘江是水,卻燃燒著中國革命不滅的火種,閃爍著紅色基因不變的光芒。我們所立足的湘江之畔、橘子洲頭,是一代偉人和前仆后繼的先輩們用血肉鑄成的,立足在這樣一片土地上,“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我們也應時刻關注國家和民族的命運,時刻準備貢獻自己的青春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