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飲食文化源遠流長,飲食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和餐飲老字號資源豐富,每種傳統烹飪飲食文化的背后都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為了保護和發展傳統飲食文化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向世界展示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必須深入研究傳統飲食文化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產業發展現狀,不斷總結經驗。
而于2020年12月成功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柳州螺螄粉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我們團隊就是抓住了這一個關鍵點,展開了社會實踐。
二、團隊介紹
實踐隊名為尋螺小隊,成員來自于中文2004班與數字出版2002班的四名同學,成員均
具有極高責任感和團隊意識,能夠充分發揮個人優勢,實現互補,團隊氛圍和諧友愛,積極向上。而團隊的指導老師是具有豐富的社會實踐指導經驗的李聯凱老師。
三、項目背景
2021年4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柳州螺螄粉生產集聚區,盛贊“小米粉大產業”,境內外媒體紛紛報道,極大提高了柳州螺螄粉的關注度。柳州通過螺螄粉產業搭建了美食文化的傳播網絡,借助其自身“網紅”屬性營造傳播話題,使其成為了“有味道的中國名片”,極大地推動了其非遺文化價值的傳播,對傳統飲食文化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具有指導意義。
四、實踐過程
1月13日,團隊成員覃武彬第一次乘車前往廣西柳州市柳南區螺螄粉小鎮,對當地的場館建設、基礎設施、產業商家等進行初步的實地考察,確定了此次實踐需要拍攝的場景、采訪的對象等,并根據采訪對象設置采訪問題,擬定了采訪提綱。
1月18日,團隊成員覃武彬第二次前往螺螄粉小鎮及內部的場館,進入螺螄粉歷史文化館了解螺螄粉文化并拍攝了宣傳視頻,隨后記錄下小鎮的宣傳片視頻。在實踐過程中,首先對小鎮內部及周邊環境進行調研(包括當地山上開發的滑翔傘旅游項目),接著進入螺絲粉文化館內部,了解螺螄粉文化的發展歷史及產業化進程、與鄉村振興的融合,最后進入另一個場館內拍攝正在營業的螺螄粉商家,并對其中之一的天橋螺螄粉老板進行了采訪并拍攝視頻。
1月19日,團隊成員覃武彬前往柳州市魚峰區螺螄粉產業園進行拍攝,在產業園區內拍攝螺霸王、螺狀元、柳螺香等一些螺螄粉企業的生產、包裝、裝車過程,且部分企業開放了專門的游客展區,能在里面見到包括桶裝、袋裝等一系列衍生出來的在市面上銷售的螺螄粉產品,多達幾十種甚至上百種。但是由于保密的原因,無法進入企業內部的生產車間拍攝。
團隊成員利用自己拍攝的視頻素材,剪輯社會實踐紀錄片,向大眾展示團隊的實踐風采。
隊伍在實踐活動正式開始后多次舉行線上會議,對線上與線下工作作出總的安排,并定期總計經驗,共同進行深入研究。
五、實踐成果
實踐隊整理網絡相關數據及資料,分析螺螄粉產業發展現狀,以螺螄粉小鎮產業發展為例,總結經驗形成非遺文化建設共性方案。
制作一份詳實的實踐視頻資料,紀錄并宣傳實踐成果。
六、實踐感悟
來自廣西柳州的傳統美食螺螄粉已經走遍神州南北,幾年前柳州市政府的構想已經成為現實。從小鄉村小城鎮到全國各地乃至全世界,螺螄粉已經實現從實體符號到品牌符號的華麗“變形”。我們有理由相信,它不會是只光彩一瞬的“網紅美食”,同時我們更相信,越來越多的傳統飲食文化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會走出發展桎梏,綻放華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