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響應國家“加快生態文明體質改革、建設美麗中國”政策的號召,2022年寒假期間,山東師范大學地理與環境學院“小家融大家”社區垃圾分類調研實踐隊,深入濟南各個社區進行實地考察,對社區居民垃圾分類現狀進行調研,并對居民進行垃圾分類的科普,助力于垃圾分類深入居民日常生活。本次實踐活動由地理與環境學院程鈺教授和王亞平老師指導。
實地調研,訪問考察
為深入了解濟南市垃圾分類現狀,調研實踐隊采取調查問卷與實地考察相結合的方式,主要調研區域為濟南市的市中區、歷下區、歷城區、章丘區、長清區,共走訪濟南市98個社區,共發放問卷1440份,回收問卷1331份,問卷回收率達92.43%。同時,調查隊深入實地考察,對物業、居委會、社區居民等不同主體進行半結構化訪談,獲得訪談提綱3.24份,有效問卷3045份,對垃圾分類問題有了初步了解和數據支持。
同時,團隊走進相關政府單位了解垃圾分類實施進度,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并向相關部門反饋了在走訪過程中社區居民反映的垃圾分類現狀及問題。在全面了解社區內部垃圾分類困境的基礎上,深入研究社區融合四天要素“信任意愿、環境承擔意愿、垃圾分類效能感、基礎設施和服務體系”之間的關系,進而提出垃圾分類行之有效的優化對策。
科普知識,宣傳倡議
調研隊除了對社區進行調查外,還制作了垃圾分類宣傳冊和倡議書,并分發社區居民,對居民進行垃圾分類基礎知識的普及,調動居民進行垃圾分類的積極性。同時,調研隊還與物業和居委會進行溝通和建議,建議居委會重視垃圾分類,采取相關措施推進社區垃圾分類,建設美麗社區。
在訪談過程中一位社區居民講到:“在社區中,大家垃圾分類的自覺性都較低,鄰里之間都不會相互督促,反而看見他們不進行垃圾分類,我們垃圾分類的積極性也會減低,因此我建議社區加大垃圾分類宣傳力度,共同推進垃圾分類。”
深度調研,提出對策
在為期7個月的社會實踐調研中,山東師范大學地理與環境學院“小家融大家”社區垃圾分類調研實踐隊通過對山東省濟南市98個社區進行深度調研,從社區融合的視角提出了垃圾分類的優化機制,提供社區互動機會,增進鄰里情誼;建全居民生態環保意識,加強垃圾分類宣傳教育;構建“互聯網+”獎懲機制,提高居民成就感;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明確垃圾收集方式,推動垃圾分類建設,收獲了良好的社會響應。
實行垃圾分類是改善人居環境、提高民生質量的重要一環,在社會實踐的同時,我們也需要深入探尋生態文明建設的本質美麗社區你我共建;垃圾分類,從我做起,積極社會實踐一爭做文明先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