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水滴公司在2016年上線水滴籌業務,上線1年就累計幫助超過4萬名大病患者家庭籌得治病錢,累計捐款用戶2000多萬,獲選2017年中國慈善榜“年度十大項目”。
近年來,水滴籌更是發展迅速。公司以“保障億萬家庭”為使命,以“讓廣大中國家庭病有所醫”為愿景,擁有著“用戶第一、開放心態、追求極致、誠信嚴謹、勤儉敬業、擁抱變化”的企業價值觀。在這般的企業文化之下,水滴籌為千萬家庭、為社會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可是,水滴籌的發展真的如此順風順水嗎?這些年,水滴籌也曾擁有一批爭議事件的報道。從2019年的德云社弟子籌款事件、掃樓事件、PS病例事件,到2021年剛通報的湖南岳陽詐捐案,近年來,有關水滴籌的輿論越來越多,也越來越雜。加之互聯網的威力,這些負面情緒也在大眾中迅速且廣泛地傳播著。
實踐與分析
水滴籌作為互聯網大病籌款平臺的代表,是具有公益性質的創新服務工具,其成功的基礎是信任,但信任也是這類產品最為脆弱、需要保護的環節。從異軍突起到遭遇質疑,水滴籌平臺經歷了什么?給這個行業帶來了哪些影響?這樣的“互聯網眾籌+公益+保險”的模式好不好?
為了探究這一系列問題,團隊成員對互聯網大病籌款平臺管制進行了二手資料整理與實地調研訪談。通過實地走訪調查和線上聯系兩種方式,團隊成員在相繼進行了一系列采訪。其中,受訪者包括水滴籌平臺工作人員、醫護人員以及捐款者。
通過微博、知乎等平臺,我們聯系了兩位曾經在水滴籌平臺就職過的工作人員,了解到了他們對水滴籌的一些看法。一位曾經負責地面推廣的受訪者表示:“報道中的地推就是一般銷售在前兩個月要做的掃樓,確實是我們很常見的推廣方式,但是越來越多報道中出現的欺詐行為、謊報患者病情等其實實際中很少存在的,我沒有遇到過。入職后會對我們推廣人員進行簡單的入職培訓,學習銷售的常用話術和常見醫療疾病。”與此同時,他基于之前在醫院推廣過程中遇到的實際情況,更希望未來平臺能夠與醫院達成合作,減少幫助患者的阻礙。另一位工作人員也認為線下推廣并不存在根本性問題,只是一部分員工利用規則提升業績,牟取私利。在采訪醫護人員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其實部分醫護人員對平臺的地推行為并不反對,而是更加相信地推能夠幫助更多真正需要幫助的人。
拋開之前“掃樓事件”給大眾留下的不良印象,探究“地推”這個行為本身,如果平臺能夠正確、有效地進行線下推廣,就能讓更多病患家庭去接觸、了解、使用這種籌款方式,緩解巨額醫藥費給貧困家庭帶來的經濟壓力,做到利大于弊。倘若平臺最初的目的不是吸引更多的流量,而是真切地幫助更多家庭重獲希望,那么也不會讓地推“變味”,從而產生信任危機。
同時,我們了解到水滴籌主要有兩種加入方式:第一種是用戶自主加入,占七成;第二種是線下推廣加入,占三成。由于線下推廣加入的患者需要所在醫院提供病情資料等證明,一般醫院和醫護人員不會冒著風險去幫助病人開具假證明,所以造假的可能性較小。
因此,對個人信息造假的不法分子很大一部分來源于自主加入平臺的用戶,而對于平臺來說需要審核這些用戶的真實信息也是具有極大難度的,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同時又要保證籌款的時效性,這就為不法分子詐捐、騙捐提供了可乘之機。
目前,水滴籌已經引入第三方驗證機制,并且將平臺審核機制和監督舉報機制相結合,緩解了這種現象的發生。但是到目前為止,由于水滴籌的籌款行為屬于個人求助,并不納入慈善募捐的監管范圍內,所以缺少相關法律的約束,外部監管仍然存在漏洞。
最后,在隨機采訪路人的過程中,我們也發現,大部分受訪者依然認為水滴籌這類大病籌款平臺是屬于公益慈善性質的,這也就反映了媒體和社會組織并沒有在這方面做到很好地公眾普及。
因此,提高大眾對大病籌款平臺的辨別能力,明晰個人求助與慈善募捐的區別,才能提升公眾的風險防范意識,從而倒逼企業自律。
對策建議
結合訪談,我們得出了一些也許可行的對策建議。
我們認為,對于平臺來說,首先,各互聯網大病籌款平臺應進一步加強平臺監管和審核力度、提升風險防范水平、促進大病救助行業健康有序發展,營造良好的社會誠信氛圍。
其次,應建立黑名單制度,定期公示,在打擊惡意籌款行為的同時很好地保護了確有需要的籌款人利益,有助于提升社會公眾對于平臺的信任。
再者,實行對公打款,譬如努力推進與醫院等醫療機構的深入合作,嘗試通過對公打款的方式確保求助人所籌醫療資金專款專用,管控利用平臺第三方營利的違法行為。
并且,平臺可以與全國多省市地區的公安系統反詐中心達成合作,啟動反詐行動,依托警企聯動機制,嚴厲打擊虛假籌款行為,捍衛社會愛心善行必要時可以請政府介入進行管制。
最后,針對已被認定為詐騙的籌款項目,水滴籌可以開啟“先行墊付”機制,由平臺將愛心款項提前退還至贈與人,最大程度降低愛心損失。
此外,我們對捐款人和籌款人也提出了一些建議。對捐款人來說,應仔細核實情況,辨別真偽,以防被騙。對籌款人來說,應立足良心,實事求是,不弄虛作假,給善良留一片凈土,別讓好心人寒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