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大包干紀念館,探尋小崗歷史
小崗村被譽為“中國改革第一村”,但1978年之前這個在淮河岸邊的小村莊還是“吃糧要供應、花錢靠救濟、生產靠貸款”的“三靠村”,為了生存,很多村民不得不去討飯。
社會調研的第一站,團隊隊員來到了大包干紀念館。大包干紀念館主展廳由《決擇》、《追夢》、《關愛》三個展區和大型群雕《十八顆紅手印》組成,館內的實物展臺和展柜真實地再現了當年大包干從醞釀到發生、發展的歷史過程。在館內大屏幕上投放的一份按著十八個紅手印的“托孤”誓言吸引了團隊隊員,解說員詳細地介紹這份誓言背后當年村民們立下分田到戶的生死狀的故事。團隊隊員們深深地被前輩們敢為人先的奮斗歷程所感動,從紀念館一個個珍貴的歷史文物和解說員細致的講解中重溫了小崗村的歷史與發展。
游覽當年農家景點,體會農村生活
隨后,團隊隊員前往“當年農家”景點進行參觀。“當年農家”以保存完好的茅草屋、勞動生產工具等意象還原了上世紀60-80年代農村的生產生活場景。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小崗村時曾來到“當年農家”院落,在了解當年村民們冒著生命危險按下紅手印簽訂大包干契約后感慨道:“當年貼著身家性命干的事,變成中國改革的一聲驚雷,成為中國改革的標志。”
團隊成員們通過當年農家的情景再現體驗到了原汁原味的農村生活,小崗如今寬闊整潔的道路、旁鱗次櫛比的樓房、規模化的廠房和生機勃勃的現代化農業種植基地與當年的茅草屋和原始農業生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團隊隊員們不禁感嘆小崗村四十年來翻天覆地的變化和農村改革開放給農民生活生產帶來的巨變。
走訪大包干帶頭人,追溯當年記憶
此次社會調研中,團隊有幸采訪到了當年大包干十八位帶頭人之一的嚴宏昌爺爺。團隊隊員來帶嚴宏昌爺爺的家中,聽爺爺結合著家中的老照片講述大包干的經過和當年的故事。
嚴宏昌爺爺回憶道,大包干之前小崗的生活非常貧困,“1970年,我和我老伴的第一個孩子出生了,但是當時家中窮啊,沒有糧食,大家吃不飽飯生活不下去,我只能帶著我老板和出生兩個月的大兒子扒車到懷遠縣城去討飯。”1978年大旱,村里生產隊迫于生存壓力在一天干完農活的晚上激烈得討論著如何解決饑荒,“當時我只有29歲,初中畢業卻是18個人中最有文化的,我就負責將大家的討論整理起草成一份保證書,把大家的名字寫下來并按上手印。”但他們當時根本沒想到,這一份誓言邁出了中國農村改革的第一步。
團隊隊員被嚴老前輩的講述深深打動,體會到了老一輩改革人在物資缺乏的年代用實際行動改變貧困面貌的困難,也對今天美麗鄉村發展成就的不易更加珍惜,對小崗人“敢想敢做,敢為人先”的時代精神有了更深的感悟。
采訪小崗第一書記,展望小崗未來
在前期參觀中團隊對小崗村的歷史有了較為深入和全面的體會,為了進一步了解小崗村今天的發展現狀和對未來的規劃,團隊來到小崗村黨群服務中心,小崗村第一書記李錦柱對團隊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并向團隊詳細講述了小崗村的“發家致富”史。
李書記表示,當年沈浩書記提出的三步走發展思路為小崗村的突破性發展指明了方向。新世紀以來,小崗逐步發展現代化農業,通過招商引資打開工業經濟的大門,并依托紅色資源和傳統文化大力發展旅游業,小崗的經濟正在騰飛。
在問及小崗村未來發展的規劃時,小崗村委干部們表示“在國家鄉村振興戰略下,小崗將進一步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力爭將小崗建設成宜居、宜游、宜業的‘三宜農村’,發揮‘改革第一村’的模范作用,成為鄉村振興的示范。”
敢想敢做、敢為人先的小崗前輩們通過實踐拉開了中國農村改革的序幕,如今的小崗村一直堅持改革發展,從“三靠村”到人人持股分紅,從一窮二白到農家樂、農村電商、現代農業發展的如火如荼,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都得到了提高。小崗村是中國農村改革的一個縮影,實踐團隊通過實地調研小崗村深刻體會到改革前輩們的不易和堅持,切身體會到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巨大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