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促教育 愛心服務暖人心

實踐團聯合520愛心聯盟義務輔導站開展愛心支教活動,輔導站站長孫秀珍對暑期實踐團免費義務輔導表示熱烈歡迎和誠摯的感謝,她指出,要關注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保護孩子們的自尊心,營造良好快樂的生活、學習氛圍。實踐團通過折紙、趣味游戲、機器人展示等給留守兒童帶來歡樂的同時助學新知、助力成長,不僅豐富孩子們的暑假文化生活,更是為鄉村振興注入青春力量。


實踐團成員聚焦紅色故事理論宣講,采用將課堂建在網上、支部黨員志愿者線上與線下雙聯動的方式,充分利用網絡新媒體新技術,讓地方紅色故事走進云課堂,實現線上線下同頻共振。通過一個個生動感人的英雄故事,讓留守兒童們從中汲取自信、自立、自強的精神力量,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實踐團深入西安路社區行動不便的空巢老人家中,志愿給老人打掃衛生、理發、整理家務,對老人噓寒問暖,了解老人的生活狀況,并告訴老人如果遇到困難可以隨時聯系社區,同時,志愿者對老人的家中也進行了安全隱患排查,確保老人居住的環境安全,向社會弘揚中華民族敬老愛老傳統美德。


為進一步美化鄉村環境,給鄉村居民創造一個溫馨舒適的生活環境,志愿者們進行了撿垃圾志愿服務活動,并向過往群眾宣傳垃圾隨手帶走的環保理念,引導大家要提高環境保護意識,共同營造美麗環境全面整治鄉村環境衛生,為鄉村老人創造一個更整潔優美、干凈舒適的環境。


特色文化助振興 產業興村促發展
實踐團淮安分隊采用“線上云分享+線下實地參觀”的形式,學習劉老莊是如何結合自身紅色資源稟賦,發展特色農業,突出革命老區旗幟鮮明的紅色標志,扎實推動“紅色+農業+旅游”深度融合發展,在此基礎上,志愿者們也積極向當地居民宣講“鄉村振興”精神,同時學習“劉老莊連”精神,緬懷光榮烈士并分享感悟。

實踐團無錫分隊走進陽山水蜜桃采摘園基地開展助農實踐,實地調研了解水蜜桃的種植面積、生長情況、運輸方式等。在此過程中,實踐團成員學習到桃的挑選方法,親自幫助農戶摘桃裝盒,并緊緊圍繞“電商助農”的鮮明主題展開調研,為優質農產品打造了線上銷售實效平臺,為農民增收、農業發展、鄉村振興提供淮工青年方案。

實踐團徐州分隊聚焦非遺文化,采訪馬莊村村委會主任孟慶海,就藥材選取、布料裁剪到形狀設計、針線縫紉觀摩并學習香包的傳統制作工藝,在發展產業的同時堅持把這種傳統文化傳承下去。實踐團成員在充分了解馬莊村之后,也積極為來到馬莊村參觀的游客仔細講解馬莊村的振興史,用實際行動為助力鄉村振興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城鄉融合一體化 助力鄉村新格局


實踐團鎮江南通分隊積極制作垃圾分類海報,宣傳鄉村振興知識,舉辦知識競賽,深入農村社區設置環保心愿收集箱,整理匯總后在市人民政府網站下留言,以青春之行助力城市環保事業的發展,助力鄉村振興的推進。


據悉,“紅色江蘇行,青春‘智’閃光”暑期實踐團共有近40名學生參與到2023年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中。淮安學聯、淮安網、無線清江浦等多家媒體報道此次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累計投稿并成功發表新聞達120余篇。

淮陰工學院自動化學院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的順利開展,極大地提升淮工學子走進社會、躬身實踐的積極性、主動性,在進一步增強新時代青年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的同時,也為眾多農戶提供更加科學有效的新思路、新方法,助力當地農業以及傳統工藝的發展。廣大青年學子在扎實的社會實踐中,更加了解和熱愛家鄉的土地,樹立起對人民的感情、對社會的責任,堅定前進信心,用青春的行動踐行“三農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