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威西澤竹編技藝
宣威市西澤鄉(xiāng)藏匿于烏蒙山中,被青山綠水環(huán)抱。當地竹子資源豐富,竹編技藝編織歷史悠久。在歷代手藝人的繼承和發(fā)展之下,當地逐漸形成具體地方特色的竹編制品。2005年,西澤鄉(xiāng)被曲靖市政府命名為“竹編之鄉(xiāng)”。2022,西澤竹編入選云南省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參觀西澤竹藝協(xié)會館
“江畔何年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張若虛望月懷古,以月為引,與古人對話。一針一線、一榫一卯間,非遺傳承人便一如張若虛,以古來的技藝為媒介,充當文化的溝通者、歷史的擺渡人。今人雖不見古時月,竹編傳承人李玉連的竹編工藝品卻重現竹編藝術的風華。一根根竹芯堅守著插、穿、削、鎖、釘等的編織技法,卻將祖國的大好河山以及故人的祝福呈綻于我們眼前。一件竹編作品卻能夠以古寫今,今月也曾照古人,且流光不減當年色。非遺傳承人在傳其本色同時又增踵其華,為傳統(tǒng)再續(xù)榮光。
非遺傳承人李師傅掌握這項傳統(tǒng)手藝已經五十多年,能熟練的編出各種實用并具有觀賞價值的竹制品。李師傅向隊員們介紹了竹編選用竹子的種類以及對竹編技藝發(fā)展前景,隨后展示了竹編的制作過程。從和李師傅的訪談中,我們得知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竹編手藝人也進行了不斷的革新,由竹子衍生的手工藝品越來越多。手藝人們也根據現代人的喜好,融入了很多的新元素。
體驗竹編選材制作過程
“云西澤”實踐隊成員和李師傅一起學習如何選取制作竹編的好竹子。李師傅告訴我們要選擇生長年限一年左右的,竹節(jié)長一點的,沒有疤痕劃痕的,品相好的竹子。這樣的竹子做成的竹篾條彈性會更好。
選好材料之后李師傅將它簡單處理便帶回家中,然后根據所要做的物件尺寸,他將竹子鋸成長短不一的竹筒。原本平淡無奇的竹子,在有著幾十年制作經驗的李師傅手中,變換成各式各樣的竹編作品。
在這個過程中,實踐隊員們深刻地體會到竹編的選材制作過程需要反復的編織和調整,需要耐心地等待竹子的軟化和彎曲,需要細心地處理每一根竹子的長度和粗細。
竹編走進百姓家中
西澤竹編已經走入當地千家萬戶中。“云西澤”小隊成員隨后來到西澤鄉(xiāng)戈平村,看到許許多多村民在家門口編織粗制竹編產品。對當地人來說,竹編已經融入平常的生活之中,已經成為一種鄉(xiāng)愁。西澤竹編,在西澤的鄉(xiāng)土文化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人物專訪
問:您從事竹編行業(yè)多久了呢?是什么機緣巧合讓您學習竹編?
答:我十多歲的時候就開始學習竹編,至今已經有50多年了,最先學習的都是些農村農具和家庭用品。在當地會編粗糙農具用品的比較多。現在已經發(fā)展到藝術性竹編,比如竹編字畫等。會這類竹編的人非常少,現在只教出來幾個傳承者。
問:據您了解,西澤竹編產業(yè)發(fā)展如何呢?存在哪些發(fā)展困境?
答:西澤竹編產業(yè)前景比較廣,竹材料也很充足。現在竹編發(fā)展的困難主要是工價高,制作竹編工藝品的人少,然后年輕人靜不下心來學習。傳統(tǒng)的小背簍或者簸箕筲箕等日用品價值不高,價格賣不上去。
問: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您學習竹編的初心是什么呢?
答:我學習竹編的初心就是把它傳承下去。因為它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們寶貴的文化財富,當地政府也十分重視此項非物質文化遺產。我也希望西澤竹編以后能夠走的更遠更久,能在一代代的傳承中不斷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