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引領:浙江實踐中的“企農雙贏”機制
浙江作為民營經濟大省,在“萬企興萬村”行動中走在全國前列。政策引導是浙江實踐取得顯著成效的關鍵。省政府通過優化農村營商環境、設立專項扶持資金、提供稅收優惠等政策,激勵企業積極參與鄉村振興,形成了“政府搭臺、企業唱戲、農民受益”的良性循環。
實踐探索:
一、杭州萬事利“九里桑園”——科技賦能助力農民增收
在調研過程中,團隊深入走訪了杭州萬事利絲綢科技有限公司在衢州市開化縣溪東村實施的“九里桑園致富‘黃金繭’”項目。該項目通過科技賦能與資源整合,實現了蠶桑產業的高效發展,為當地農民帶來了顯著的經濟收益。
具體來看,項目通過引入“黃金繭”蠶種和智能養殖技術,改變了傳統蠶桑產業效率低下、附加值低的現狀。企業為當地農民提供技術培訓,并采用承包模式,讓農民掌握了現代養殖技術,實現了從傳統務農到高效農業的轉型。與此同時,項目通過延長產業鏈,將蠶絲加工成高附加值的絲綢產品,市場競爭力顯著提升。 項目覆蓋溪東村及周邊村莊的200余戶農民,每戶年均增收約1.5萬元。此外,蠶絲產品市場價值提升了30%,推動了地方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在這個案例中,團隊發現了科技賦能農業增效的關鍵作用,也看到了企業與農戶合作共贏的美好前景。正如當地一位農民所說:“以前我們只能靠天吃飯,現在不僅收入增加了,生活也更有盼頭了。”
二、徑山商會“徑山共富”——產業融合激活鄉村經濟
團隊還深入調研了徑山商會與杭州市余杭區徑山村合作的“徑山共富”聯盟項目。這一項目以產業融合為核心,通過整合茶葉種植與深加工、鄉村旅游、健康養生等資源,探索出了一條多方共贏的發展路徑。
具體來看,項目通過“村企聯動”的模式,將茶葉種植的“第一產業”與深加工、文旅等“第二、第三產業”深度融合,打造了一個完整的產業鏈。與此同時,項目還注重改善鄉村治理水平,推動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與提升。例如,徑山村通過引入企業資本,建設了標準化衛生室、文化禮堂和旅游服務中心,顯著改善了村民的生活質量。
項目實施后,徑山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3萬元提升至4.5萬元,增長幅度達到50%。此外,村莊接待游客數量年均增長30%,帶動了民宿、餐飲、農產品銷售等多個領域的發展。“徑山共富”聯盟項目表明,通過產業融合與治理創新,企業不僅為鄉村注入了市場活力,也為自身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新空間,形成了“企強、村美、民富”的多贏格局。
調研成果:提煉模式,服務鄉村振興大局
通過實地調研和數據分析,團隊總結出了“科技驅動型”“產業融合型”“治理賦能型”等多重幫扶模式,并提出了三大政策建議:(一)強化政策精準供給,優化農村營商環境,激發企業參與鄉村振興的積極性;(二)建立“政府-企業-村集體-農戶”四方協商機制,推動資源共享與風險共擔,實現利益最大化;(三)實施“鄉村人才振興計劃” ,定向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提升農民的專業技能與綜合素質。
團隊撰寫的《民營企業助力鄉村振興模式研究報告》和《企業賦能鄉村實踐案例集》已形成,為地方政府和企業提供了科學的決策參考,并通過多種媒體渠道廣泛傳播,進一步擴大了社會影響力。
青年擔當:以腳步丈量鄉村,用實踐書寫責任
調研過程中,團隊成員深入田間地頭,與企業負責人、村干部和村民進行了深度交流,記錄下了許多生動感人的故事。一位團隊成員在調研手記中寫道:“走進鄉村,才真正理解了中央一號文件的分量。鄉村振興需要青年力量,我們愿做這場偉大實踐的見證者與參與者。”
團隊指導教師表示:“未來,我們將繼續關注‘萬企興萬村’行動,探索更多企業賦能鄉村振興的創新模式,為實現共同富裕貢獻更多的智慧與力量。同時,我們也希望有更多的青年朋友能夠加入鄉村振興的行列,共同繪就一幅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的現代版‘富春山居圖’。”
結語:企業賦能鄉村振興,繪就共同富裕新畫卷
杭師大經濟學院的這次調研,不僅是高校服務國家戰略的自覺行動,也是青年學子與時代同頻共振的生動寫照。通過實地走訪杭州萬事利“黃金繭”項目與徑山商會“共富聯盟”項目,團隊深刻認識到民營企業在鄉村振興中的重要作用,并為全國鄉村振興提供了浙江經驗和浙江方案。
“萬企興萬村”行動的深入推進,正在讓一幅“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現代農村畫卷在浙江大地上徐徐展開。正如調研報告所指出的:“鄉村振興需要的是多方合力,企業賦能是關鍵。通過技術創新、產業融合與治理創新,民營企業正在書寫鄉村振興的嶄新篇章。未來,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參與‘萬企興萬村’行動,共同富裕的美好藍圖必將變為現實。”
-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