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光盲之路”成都分隊暑期社會實踐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光盲之路”于2012年以盲道項目啟動,2014年正式成立并成為校級長期立項項目。十年時間,“光盲之路”用心走進盲人世界,同時大力宣傳、力求突破大眾對盲人的刻板印象,構建多維度的一體化助盲平臺。2022年暑期,“光盲之路”再次啟航,在全國各地展開盲道調研、盲人采訪、志愿服務。“光盲之路”成都分隊于7月20日展開為期7天的調研實踐活動。盲道,是專門幫助盲人行走的道路設施。盲道一般由兩類磚鋪就,一類是條形引導磚,引導盲人放心前行,稱為行進盲道;一類是帶有圓點的提示磚,提示盲人前面有障礙,該轉彎了,稱為提示盲道。盲道一般為黃色突起的地磚鋪設而成。黃色凸出條紋樣式的盲道猶如盲人靜態的眼睛,它被鋪在馬路人行道上,是為了方便盲人出行而設置的。形狀特殊的磚、鮮艷的黃色,利用盲人的腳感作用和盲道磚的助感原理達成。
我國是世界上盲人最多的國家,盲人的交通出行,是一項不容忽視的民生問題,歷來受到政府的高度關注。團隊隊員為調查盲們的出行狀況,在自己生活地區周邊開展了為期3天的盲道情況“掃雷”活動。
在本次“掃雷”活動中,團隊隊員走訪了成都多個區,調查了包括居民區、車站、學校區域、商業區等在內的多種城市區域,發現盲道被占用的情況比較嚴重。在商業區域內,我們發現,商鋪門口的盲道有部分會被商戶們無意間占用以擺放商品,或是商場外圍的盲道常會被亂停亂放的車輛占用,盲道的占用率較高。在居民區周圍的盲道,有的盲道比較老舊,凸起的花紋已經出現磨損,或是垃圾桶周圍的盲道受到污染嚴重,對于盲人出行不利。公共交通站點區域中,新修建的地鐵區域盲道比較新,比較完整,而老舊的公交站點旁,有些區域會出現盲道設計不周的情況。而在城郊區域,盲道卻是比較完整、標準的。
隨著本次活動的進行,我們對于身邊的盲道愈加的關注起來。我們發現盲道的使用情況并不樂觀,為更加了解盲人的出行情況以及生活狀態,我們對盲人群體展開了采訪活動。
團隊隊員積極與盲人協會取得聯系,并與成都市金牛區盲人協會主席郭忠正確定了采訪時間,希望能夠了解盲人群體的生活狀態與需求。但由于成都疫情的反復,團隊不得不調整實踐方案,由線下采訪轉變為線上的視頻采訪。
7月25日,團隊與郭主席視頻連線,就盲協日常工作、盲道情況、盲人生活狀態與需求展開采訪。郭主席向我們介紹了盲協的主要職能與日常開展的服務于盲人群體的活動。在于郭主席的交流中我們也了解到了目前盲協開展活動存在的一些阻礙,一是資金問題,二是人員場地問題。郭主席希望能有更多的社會熱心人士、慈善組織、志愿團隊參與到助盲行動中來,讓盲人群體能夠更好的融入社會。除此之外,郭主席也針對盲道這一設施對我們進行了指導,使我們對成都市盲道規劃與建設、日常維護與管理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
盲協采訪結束后的幾日里,團隊隊員通過走進盲人按摩館、電話采訪等方式與盲人進行交流。在我們采訪的盲人中,大部分盲人認為盲道作用較小甚至少數人認為沒有什么作用,盲道上總是有障礙物堵塞,大部分盲人出行時都不會走盲道。就城市盲協及志愿組織組織的活動而言,大多數盲人對此表示希望能夠經常舉辦,但不應帶有盈利性質。他們希望社會能夠更多的關懷盲人的內心世界,給予他們足夠的尊重,讓他們更加自信地去面對生活。通過對盲人的采訪,我們對盲人群體的真是需求有了更具體的理解,社會服務不應只浮于表面,這樣才會為盲人群體提供最大的幫助。
對于團隊隊員而言,本次“光盲之路”暑期社會實踐并不是一次簡單的社會實踐,更是一次走進盲人群體的契機。盲人,是走夜路的明眼人,他們的眼睛或許不能看見這世界,但我們愿用愛與溫暖讓他們的心靈“看見”這美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