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目前數字經濟和鄉村振興這兩個熱門主題,我們以“鄉村振興視域下數字經濟助力非物質文化產業發展研究“為主題,開展了關于非物質文化產業轉型升級的深入研究。本以為只是簡單的訪學,但了解了公司創始人的一番經歷和幕后發展歷程后,才發現這次研究大有意義,使我感觸頗深。首先是被鄒紅老師契而不舍又敢于創新的精神所打動。起初在鄉村中,竹編產業僅為竹籃、竹凳、竹筐等日用品,但隨著時代的發展,竹制品逐漸被塑料、不銹鋼制品代替,傳統的手藝面臨著失傳的狀況。而鄒紅老師帶領團隊大膽創新,將竹編改為花籃等創意手工制品,既可以在餐桌上使用也可以用來裝飾或收藏,為竹編工藝打開了一條創新發展之路。
我們來到了老石家梨膏糖的線下門店,與傳承人老師進行了親切友好的交流,了解到現在梨膏糖制作工廠主要以臨時員工為主,梨膏糖的制作原料不含任何的添加劑,老人和小孩都吃的放心,此外,梨膏糖也成為了蚌埠市政府對外的伴手禮,具有十分深遠的意義。在這個快速發展的時代,最不缺的就是產品,更不缺的是技術。在商業浪潮的瘋狂侵略下,我們錯誤地把追求金錢作為唯一目標,缺的是一顆堅守的心,一顆匠人之心,在紙醉金迷中不忘初心,在燈紅酒綠中記得自己。我們堅持傳承,不是我們拒絕進步,而是我們深知它有多好,所以我們需要有情懷有溫度的產品。這個時代,匠心精神必然發光!
我們在與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人群進行走訪與交流時了解到,目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群主要為老人,因為當地青壯少年大多外出打工其產業人口老齡化嚴重。而針對該情況我們通過線上網絡社交平臺、制作短視頻等方式進行傳播、宣傳,讓非遺文化以更加新穎、有趣、時尚的方式重新進入大眾的視野從而讓非遺文化在市場中以更具的創新形式進行銷售與展覽。這不僅僅有助于帶動鄉村經濟,讓“鄉村人”再創收,而且有助于保護非遺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更有助于創建鄉村振興新氣象,從而實現智慧農村,發展農村特色產業,以第三產業帶動新農村發展、促進農村經濟新融合。
作者:潘文婷來源:原創閱讀:
社會實踐報告推薦
作為國家級非遺的康寧竹編手工藝品和老石家梨膏糖為安徽省六安市獨山鎮和蚌埠市的鄉村振興都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我們團隊在2
鄉村振興發展戰略是自十九大以來我國的提出的重大發展戰略,是我國全面實現小康社會后農村工作的總抓手,更是新發展階段實現我國農業農
紅色文化是在革命戰爭年代,由中國共產黨人、先進分子和人民群眾共同創造并極具中國特色的先進文化。紅色文化蘊含著豐富的革命精神和厚
1月18日,“文旅賦能煥活力鄉村振興探新途”南京永寧實踐團來到南京市浦口區永寧街道,先后開展農文化產業調研、文旅產業調查、景點路
近年來,為了在計劃時間內完成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我國推行了一系列政策并成效顯著,其中禁放、限放煙花爆竹政策的實施在春節來臨之際尤
社區防疫中的青年作為,讓我們看到鼓勵青年融入社區、參與治理的更多可能。獨屬于青年一代的蓬勃朝氣與活力總能感染周圍的人
禁毒問題事關國家安危、民族興衰、人民福祉,因此禁毒是一場必須打贏的攻堅戰。禁毒治理問題是全世界共同面對的難題
為了推動社區基礎服務建設,提高居民生活質量,身為“深扎社會服務,點亮青春之光”社會實踐隊隊員的我聽從隊長安排,來到社區進行走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