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發前,我對水利工程的認知僅停留在課本上的“調水”“防洪”等概念。直到親眼見到打漁張引黃閘的沉沙池系統,才明白工程的復雜性——黃河水泥沙含量高,直接輸送會導致管道堵塞。工程師帶我們觀察了梯級沉淀池,渾濁的黃河水經過層層過濾,泥沙沉降后變得清澈。一位老技術員說:“這些泥沙每年能堆出三個足球場大小的沙丘,但經過處理后,反而成了建筑用沙的資源。”這讓我想到,所謂“變廢為寶”,正是技術與生態智慧的體現。
工作人員介紹,冬季黃河結冰時,他們用自主研發的破冰裝置疏通河道,確保全年不間斷供水。這背后是無數人24小時輪班值守的付出。一位值班小哥笑著說:“我們像守著水管的家政工,只不過服務的是整個青島。”幽默的話語讓我感受到平凡崗位上的責任感。
走訪周邊村莊時,村民王大爺的故事讓我印象深刻。他說,上世紀80年代建工程時,村里土地被征用,最初大家擔心生計受影響。但后來政府將224畝閑置工程用地低價承包給村民種糧,還發放糧差補貼,去年他家多賺了五千多元。“現在喝的水干凈,地也種得踏實。”他的話讓我意識到,重大工程不僅要算“技術賬”,更要算好“民生賬”。
這次實踐也帶來許多反思。當我得知青島人均水資源量只有全國平均值的五分之一時,內心受到沖擊。盡管引黃濟青工程每年輸送數億立方米水,但講解員反復強調:“調水是救命,節水才是根本。”回校后,我和同學準備成立了節水小組,在宿舍樓推廣“一盆水三用”(洗漱、沖廁、澆花)。
最觸動我的是在陳戶革命烈士紀念塔前的參觀。墻上泛黃的照片里,1958年的建設者們在冰天雪地中徒手挖渠,手推車運土的場景與如今智能化閘口形成鮮明對比。這種“從鐵鍬到芯片”的跨越,不僅是技術升級,更是一代代人奉獻精神的傳承。我忽然懂得,所謂“工程奇跡”,從來不是冷冰冰的水泥鋼鐵,而是無數雙手、無數個日夜的接力。
這次實踐像一扇窗,讓我跳出書本,看見真實的中國水利圖景。未來的日子里,我想繼續關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或許能用所學的環境工程知識,參與設計更智能的節水系統。畢竟,守護母親河,從來不是遙遠的口號,而是每個年輕人伸手可及的行動
-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