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線下演出一百場,也不如一條短視頻傳播得快。”桑老師提到,線下劇場的觀眾容量始終有限,而在抖音、官方媒體平臺上,一段視頻的觀看量可以輕松突破幾十萬甚至上百萬。對戲曲演員而言,這是從未有過的曝光機會。
不僅如此,短視頻平臺還降低了觀眾與戲曲之間的接觸門檻。桑老師指出,許多年輕人并不是不喜歡戲曲,而是此前不了解。一旦被視頻中的一個片段吸引,比如一段好聽的唱腔或精致的服裝扮相,就可能激發他們進一步了解豫劇的興趣。“很多人就是因為刷到一個好聽的段子,或者覺得裝扮好看,就去追著看了。”她說。

正因如此,越來越多戲曲演員開始主動利用平臺進行自我宣傳。桑老師提到,現在不像過去必須依賴劇團統一安排宣傳,個人也可以通過直播、上傳作品等方式,讓更多人看到自己的表演。“這些平臺確實給我們這些想被看到的人,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她直言。
不過,在談到傳播與創新的關系時,桑老師也表達了自己的看法。她認為,戲曲雖然需要適應時代的變化,但“創新不能脫離根基”。唱腔、方言、表演程式等構成了豫劇的本體特色,在傳播形式更新的同時,這些傳統元素仍需被認真傳承。
從劇場到屏幕,從線下到線上,豫劇正在悄然走進更多人的視野,也在不斷嘗試與新技術融合的可能。桑艷紅老師的分享不僅展示了一位戲曲演員對傳統與現實的敏銳感知,也讓我們看到,在新的傳播格局下,傳統文化仍擁有強大的生命力。
-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