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在實踐活動開始前,曲阜師范大學管理學院遺風余“席”實踐隊隊員分組進行訪問群眾、查閱資料、上網搜索、組合問卷、調研規劃,預案策劃等準備活動,搜集整理紅席文化相關的背景資料,充分地了解紅席的起源和發展,實踐隊員們群策群力分析、篩選、整合紅席發展的相關問題,并形成了關于紅席文化的傳承情況調查問卷,為展開調研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根據當地防疫要求,多方面準備活動預案,以確保實踐活動順利開展。
泊里紅席發源于山東青島美麗的西海岸之上,擁有悠久的歷史,在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已經開始編制席子,這種席是用高粱秸劈成篾子,交叉編織出各種不同花紋的圖案,這一編,就是千年。它在每個時代都發揮著重要作用,在古時它是人們擋風御寒的屏障,結實溫暖;抗戰時期,它是戰士們的行囊伴侶,輕便干爽;在現代,它又是家中一抹亮麗的裝飾色彩,明麗動人。這就是泊里神奇的紅席,簡單樸素但又蘊含大大的能量。
紅席情深,根植百姓
1月14日上午,遺風余“席”實踐隊來到了泊里鎮,實踐隊員在這里見到了七十多歲卻仍在堅持制作紅席的匠人肖長全爺爺,并與他進行深入的交談。肖長全爺爺詳細介紹并實際向我們演示了紅席的制作過程,紅席的制作過程包括:備料、晾曬、破蔑、刮篾、編制。百聞不如一見,看到再多的資料也沒有親眼所見的震撼,實踐隊員贊嘆著匠人爺爺的好技藝更感慨紅席的精美與動人。
實踐隊員也從肖長全爺爺口中了解到現在紅席發展困難的原因,紅席的制作工藝十分繁瑣,編織一張紅席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制作環境苛刻必須要求在陰濕的小土屋內完成以此來保證秸稈的韌性;制作過程需要全部純手工制作;而且現在紅席的經濟價值有所下降,收益率低,讓現在的年輕人敬而遠之,不再動手編席。這些都是紅席發展道路上必須面對的阻礙,實踐隊員也在爺爺的邀請下,躍躍欲試,親身體驗編席,沒過多長時間就腰酸背疼,這也讓實踐隊員切身實際感受到紅席制作的辛苦。
1月14日下午,在實踐的返程途中,實踐隊員們訪問了當地許多群眾,分發了許多調查問卷,對于紅席的了解程度,傳承狀況,發展形勢,所遇到的問題,以及如何再發展等問題做出了訪問和調查。隊員們得到了積極的反饋,人們認為紅席是他們當地非常優秀的文化,對于紅席入選非物質文化遺產,也表示非常的高興,人們希望紅席能夠得到足夠的保護、傳承和發展,同時,人們非常希望實踐隊員能夠真正地為紅席做好宣傳,把紅席推廣出去。
一席傳承,不斷向前
次日,實踐隊員來到泊里紅席展覽館了解到當地對于紅席傳承發展的對策。最后,實踐隊員探訪了青島泊里紅席專業合作社,在那里從當地領導口中得知,目前紅席正在大力創新轉型,以更好的滿足人們的文化需求,將紅席做成文藝裝飾品,做成伴手禮,讓紅席文化在現在仍熠熠生輝。
隨著市場經濟和現代科技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城市中的年輕人對紅席已比較陌生,專業的編織紅席手藝人也日漸萎縮。雖然紅席使用者在鄉村還有雄厚的群眾基礎,但發展和傳承的問題同樣嚴峻。實踐隊員了解問題后,集中討論與研究,并在后續實踐中,提出有益于紅席文化發展的建議。作為新時代的青年人,不斷深入了解紅席文化,不斷調研,不斷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