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惠民民開顏,劉臺發展新征程
12月22日上午,實踐隊員來到泰安市肥城市劉臺村進行實地實踐。據實地實踐前的資料搜集得知,劉臺村位于山東省泰山西麓、聞名中外的佛桃之鄉——肥城,處于“山水圣人”中心地帶,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是肥城十萬畝桃園精品觀賞區,國家AAA級旅游景區,有“世外桃源,人間仙境”之美譽。

當地桃農熱情地招待了實踐隊員,聊到政策時,其中一位農戶說:“二十大召開了,俺心里比這彤紅的桃還甜。”在村委會工作人員的詳細介紹下,實踐隊員了解到,近年來,劉臺村始終把旅游業作為發展農村經濟的重要一環——通過開發桃花源景區,建設桃花谷、民俗館、桃源山莊、抗戰地道、桃花溪、觀花亭臺、桃花坳、精品民宿、桃木工藝手工坊、電商體驗店、生態采摘園等40余處旅游景點,做活賞花、品桃、開發桃木工藝“三桃"文章。在桃農們的辛勤努力下,劉臺村也取得了傲人的成績,獲得全國首批農業旅游示范點、鄉村振興示范片區、山東省自駕游示范點、中國鄉村旅游模范村、山東省旅游特色村、山東省旅游下鄉工程示范點、山東省旅游強鄉鎮、中國淘寶村等榮譽稱號。
樹立新風長正氣,做強產業奔小康
在與劉臺村桃農的交談中,實踐隊員了解到,劉臺村在多年前也曾有發展方向走偏的情況。村委會工作人員告訴實踐隊員:“劉臺村有多年肥桃種植歷史,但曾因村集體土地資源被部分桃農侵占,承包合同不規范等問題,制約了村集體經濟發展。后來為了謀求新出路,我們跟著國家政策走,走出來帶有我們劉臺村特色的桃產業之路,村民們收入都上來了,我們大家伙都高興。”

為了切實了解劉臺村特色產業發展情況和村民們對其的了解程度,實踐隊員隨機找到街道群眾進行問卷調查。問卷結果顯示,一部分農戶從未了解過“鄉村特色產業”,只是單純跟著村子里相關技術人員一起干;部分農戶則接受過系統的農民職業教育,但知識接收運用情況參差不齊——其中年齡較小的農戶教育效果明顯,可做到自身可持續發展,綜合利用各種資源,但年齡較大的農戶則只是學習到相關農業技術,做不到活學活用,即產業工作人員的專業化程度還遠遠不夠,教育效果亟需加強。由于調查結果的影響,實踐隊員又深入調查相關問題的解決措施,據此實踐隊員還了解到,為盡快改善這一問題,劉臺村村委會正在進行人才返鄉計劃。人才返鄉對劉臺村的后續發展有很大幫助,有助于提高劉臺村產業發展的創新性與規范性。在當前農村人口老齡化、青壯年勞動力數量不斷減少的時代大背景下,通過鄉村特色產業的專業化培育,帶動鄉村產業振興,實現農民致富增收,優化鄉村風氣,是劉臺村走出來的鄉村振興之路。
以桃為媒搞旅游,文化搭臺促振興
劉臺村牢固樹立“肥桃是用來吃的,不是看的”理念,著眼于產業的長遠發展,以桃為媒,圍繞“桃文化”打造旅游經濟,做到了有效利用當地特色,通過肥桃吸引游客,通過旅游提升肥桃知名度,互相獲益。

當地工作人員介紹,劉臺村連續舉辦了18屆桃花節和13屆金秋品桃節,依托桃花節門票收入,村集體年增收30余萬元。借助旅游開發,共發展農家樂12家,帶動群眾致富。為延長產業鏈,深入挖掘“桃文化”,村委會組織全村桃木工藝加工戶,與大型桃木加工廠進行合作,提升桃木工藝品產品競爭力,生產的桃木劍、如意等工藝品遠銷海內外。同時,劉臺村也整合周邊魚山古村落資源,探索“傳統村落+民俗旅游”、“桃文化+民俗旅游”等多種新路徑,構建起以品桃、游古村、休閑觀光為主的鄉村旅游格局,實現了桃產業與旅游業的融合發展,成為鄉村振興的強大引擎。
通過本次在泰安市肥城市劉臺村的實地實踐,實踐隊員學到了當地利用肥桃發展特色產業的模式,也了解到當地農民存在農業現代化技術運用中專業性知識欠缺和當前基礎設施建設落后的情況。在接下來的實踐工作中,實踐隊伍成員們將會對實踐方向更加明確,進一步探索地方特色產業發展動態,助力鄉村發展,為鄉村振興增添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