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片小小的茶葉,為何能承擔得起鄉村振興這樣的的“重擔”呢?這就要從“南茶北引”開始說起了。實踐隊員通過當地種植茶葉的村民的介紹了解到,“南茶北引”始于上世紀50年代末。1956年,海青人民公社自安徽省引進綠茶品種,并定名為“海青茶”,后在河西村試種,河西村也成為海青綠茶的發源地。1965年,“南茶北引”獲得基礎性成功。到1972年,全鎮茶葉發展到220畝。1995年,海青茶生產步入快速發展期,種植面積不斷擴大,產量、質量和效益顯著提高,逐步成為極富地方特色的高效農業產業。海青鎮由此成為我國“南茶北引”最成功的地方之一和緯度最高的大型綠茶生產基地。“到了今天,我們海青茶是咱山東省最優質的三大綠茶之一,4萬多人的土地上種了3萬多畝茶園呢。”當談到海青鎮上隨處可見的茶葉種植園時,村民們自豪的向我們解釋海青茶種植產業的在鎮上的普遍規模。
海州之往青州,途中有驛站,往來人名之海青。”海青,這座位于青島西海岸新區西南角的小鎮,南接日照市,北靠諸城市,西鄰五蓮縣,全鎮面積100平方公里,人口4.24萬。先后榮獲“中國名茶之鄉”“中國最具特色魅力鄉鎮”“全國一村一品示范鎮”“區域特色美麗茶鄉”“2022省級農業產業強鎮”等稱號。小鎮靠著優越的地理環境與交通位置,在省內享有盛名,為延長產業鏈增加收入,為產業發展注入新動能。如今,海青茶產業加強與國內國際雙鏈接軌,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題,國內國際雙循環共同發展為發展方向。先后出口越南、朝鮮等國家,贏得很大關注。

改革開放40余年,海青茶產業在農民脫貧致富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海青茶生產歷經多個階段,從初期產業鏈摸索到如今全產業縱深發展,茶品類不斷增加,產業精深加工延伸,海青鎮洞察消費需求,不斷進行創新,對鄉村振興起到積極作用。此外,青島西海岸新區正著力發展旅游業,做大茶景區,加快建設投資15億元、占地2000畝的北茶文化博覽園,在獲評國家3A景區基礎上,瞄準創建國家4A景區,打造國內一流以茶為主題的高端休閑文旅綜合體。同時,整合海青鎮全鎮30余家休閑觀光園、20余個鄉村旅游示范點、特色村,策劃“濰坊-海青-日照”“青島-海青-日照”旅游線路,打造“北域江南、茶韻小鎮”文旅品牌。累計吸引游客近百萬人次,茶園獨特的地理位置、優越的茶產品質量,讓當地在一眾以茶為發展招牌的小鎮中脫穎而出。
圖為了解當地茶葉價格的實踐隊隊員。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趙露 供圖
自然生態無論對于身體抑或精神都有著無言無盡的滋養、饋贈與回報,而海青鎮對生存環境的養護、培育與愛惜更加彰顯當地對于人文品格內涵的注重。實踐隊隊員了解到,西海岸新區還以3A景區標準將海青鎮北部茶山建設成集茶葉生產、鄉村旅游于一體的美麗鄉村全域旅游觀光園。至目前,海青鎮已經建成了“禪茶后河東”“北茶竹里后河西”青島市級美麗鄉村示范村,并分別獲評全國、全省美麗宜居村莊稱號。在走訪過程中,有許多裝修極具特色的品牌,如“北茶鄉居・臧家莊”“北茶田園・徐家堯”“北茶工坊・東蔡家”等系列給實踐隊隊員留下深刻印象。而海青鎮本地通過探索“美麗鄉村+茶旅游”新模式,使得當年孤零零的普通小鎮搖身一變,成為了無論表里都煥然一新的“香餑餑”。

好山好水養好茶,海青好茶澤鎮鄉。茶鄉竹園,已成為海青的一張靚麗名片。近幾年,一葉小小的“海青茶”,已經推動起當地特色產業、文化產業,旅游產業多角度、全方面的蓬勃發展。伴隨著茶產業對于海青鎮影響力與日俱增,茶葉種植規模不斷擴大、茶葉加工水平持續提升、市場銷售能力持續增強,有效促進了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和農村發展,為三農事業的發展貢獻出了地域獨特方向與特別力量。基礎設施不斷完善,人民生活水平、收入與幸福指數節節高升,一改當年貧困落后的舊面貌,在新時代的政策引導下蓬勃前進,趟出了一條回甘悠長、步履堅定的茶香之路。
通過本次下鄉旅途,“黑墨成文,綠野振興”實踐隊隊員們對探索鄉村振興建設的實踐有了新的理解,即要將國家政策與農民實際生活相結合,最大程度的激發參與農民的熱情,這樣有利于提高實踐效率,保證實踐結果。另外,“黑墨成文,綠野振興”實踐隊將采用多種實踐形式,不在局限于簡單的考察。實踐隊隊員們將提高自身水平,加深對實踐地了解,相信在未來的實踐道路上,各位實踐隊隊員們一定會越走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