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趙鳳錦拜訪了淮北香包布藝和虎頭鞋帽的傳承人楊海玲女士。
在淮北,民間有不同時節制作不同形制的香包給老人孩子佩戴的習俗。這些香包結合地氣,順應天時,具有鮮明的漢民族文化特色。小的玲瓏精致,可以隨身佩戴,大的透著濃濃的中國風,可以掛在房間里作為裝飾。無論外形怎么變化,祛邪祈福,防治疾病永遠是香包文化的永久主題。而以老虎為形象的虎頭帽,則是中國民間兒童服飾中比較典型的一種童帽樣式。它與虎頭鞋、虎圍嘴、虎面肚兜等成為兒童服裝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具有鮮明的特色,這些以虎為形象的兒童服飾寓意深遠,深受中國傳統虎文化因素的影響。楊海玲女士自1998年起就開始專門制作香包和虎頭鞋帽。她是最早一批建設實體店的傳承人,是淮北最早一批開拓互聯網銷售新渠道的傳承人。政府的政策扶持比較少,主要是請一些媒體幫他們進行宣傳。作為傳承的較好的市級非遺項目,經常有報紙、電視臺來對她進行采訪。
隨后,趙鳳錦又拜訪了濉溪縣文昌宮小磨香油的傳承人張強先生。
文昌宮小磨香油的制作技藝被認定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并斬獲多項榮譽。選用優質白芝麻為原料,采用傳統石磨工藝,經過篩、洗、淘、炒等十幾種復雜工序精制而成。色澤晶瑩、香味口味純正。張強先生指出,小磨香油是一門祖傳手藝,目前在淮北市場銷售火熱,但受運費成本的影響,難以向外擴展市場。張強先生說,他未來也沒什么別的規劃,只要踏踏實實地做好香油就行了。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文化歷經時代洪流的打磨而保留下來的精粹。通過本次實地調研,我們既感受到了非遺的獨特魅力,也體會到了現今非遺傳承與保護所面臨的困境,例如政策支持少、難以擴大市場等。希望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今后能夠更加被政府與社會所重視,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