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站前往渡江勝利紀念館,場館依長江而建,站在場館外便可以眺望長江對岸。場館外陳列渡江戰役第一船,保存情況良好。場館內設有空調,環境良好,但我們周六前去參觀,雖然是休息日但參觀的人很少,場館的宣傳有待提高,本身渡江勝利紀念館極具革命代表性和教育意義,于設想中應人頭攢動。場館層次清晰,明暗結合,多種形式呈現渡江戰役,有教育性、互動性和趣味性。紀念品過于陳舊,沒有讓人眼前一亮的文創產品,反而更多的是隨處可見的文具或者在南京非常常見的雨花石等等。同時我們也去往旁邊的黨史陳列館,資料非常全面,但依舊人煙稀少。在黨史陳列館旁邊展覽了青少年參觀渡江勝利紀念館后制作的手抄報,可以看出場館注重了對青少年的教育意義,組織參觀并評定獎項,有很大的積極意義。

(圖片內容:渡江勝利紀念館)
第二站總統府,排隊入場的人很多,但場館有一個嚴重問題,場館內不設有任何空調,不免讓很多前來參觀的人望而卻步。本身青少年就是紅色宣傳的主要對象,青少年的空閑時間集中于寒暑假,而暑假長達兩個月,是宣傳紅色文化的最佳時機。南京的夏季溫度直飆40度,完全沒有空調會讓青少年失去參觀的耐心,起不到宣傳效果。場館內舊設施保存完好,走入便有了年代感,讓參觀者仿佛走進那個風云際會的年代,但有些展品直接陳列在陽光直射的地方,有損壞的風險。總體展覽豐富。

(圖片內容:總統府)
第三站梅園新村紀念館,場館不大,但維護很用心,展品和資料都擺放在不會受損也能被參觀者很好瀏覽的位置,同時防疫措施到位,會有保安不斷提醒戴好口罩。實踐團成員們前往實踐時,正值附近小學生參觀。在二層注視他們戴上紅領巾,在這里宣誓加入中國少年先鋒隊,突然覺得時光流逝,孩子們一步一步從少年先鋒隊隊員,成長為中國共青團團員,最后成為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既然肩負著歷史使命,就要靠每個人的力量,成就祖國的未來。場館即開放參觀,又作為教育基地,一舉兩得,使場館的建立更有意義。

(圖片內容:梅園新村紀念館)
第四站金陵兵工廠舊址,曾經偌大的兵工廠不復存在,廠房里已經變成了一個個不景氣的商鋪,只有破舊的窗戶和瓦楞,訴說著時過境遷、物是人非。舊址外擺放了零星的舊機槍,槍桿早已生銹,經歷無數的風吹雨打,鮮少有人駐足。這樣的舊址,這樣的保護程度,確實也不會有人愿意前來參觀吧。與此兵工廠相類似的許多廠房,都經過政府的維修和改建,變成了吸引著千萬游客的博物館,而這里不免讓實踐團成員們感到失望和心涼。

(圖片內容:金陵兵工廠舊址)
第五站中山陵,實踐團成員們坐車前往,一路上梧桐成蔭,導游說這是嫁接的梧桐,蔣介石為宋美齡而栽。愛情故事誠然美麗,但歷史不可抹滅,我們應牢記國民黨的背叛,記住共產黨為中國解放做出的偉大貢獻。中山陵上的墓很多,一一參觀不免嘆為觀止。最后三百多階臺階登頂,俯瞰山下景色,歲月失語,唯石能言,石階無數人踩過,歷史就被回顧一遍又一遍。

(圖片內容:中山陵)
第六站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來南京,必不可少來這里。在預約上,由于預約的人很多,所以要提前兩天預約,不然很難有票,應該在預約時告知游客,不然約不上很容易耽誤行程。這個籠罩著陰霾的場館,極具設計感。場館外是不計其數的雕塑,每一個都是讓人揪心、痛苦的故事,在場館外就已經感受到壓抑。進入場館,近乎黑色的基調,更讓參觀者心情沉重,所走的每一步,都仿佛踩在同胞的尸骨上,踩在無法安息的靈魂上。那些有名字或沒名字、有尸骨或只剩殘魂的犧牲者,會永遠控訴日軍可怕的罪行。實踐團成員們跟隨場館的布局,首先祭奠逝去的同胞,繼而通過史料更深入了解屈辱的歷史、日軍的暴行,最后走進萬人坑,看先人遭受的痛苦,去共情曾經的傷痛。走出場館時,帶著沉重的心情,成員們又在抬頭時看見了和平雕像,瞬而大徹大悟,明白和平的來之不易。世界仍然不太平,局部戰爭仍存在于各個角落,既然身在和平之處,就應該珍惜光陰,讓生命更有價值。

(圖片內容: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
第七站雨花臺,這是一個很大的公園,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紀念碑,在走了很長一段路之后,才能進入紀念館,如果設有觀光車,應該會更加方便。實踐團成員們走走停停,拍照記錄一路上的風景和一些刻字的石碑。來到紀念館,紀念館是一個環形,設施齊全,講述了那些在雨花臺犧牲的烈士生前的故事。同時展出了當時關押革命烈士的牢房,讓成員們感慨不已。如今我們優渥的生活環境真的是先烈用生命換來的,來之不易。同樣,紀念品也存在不具代表性的問題,雖然品種繁多,但都不夠吸引人。

(圖片內容:雨花臺)
最后,成員們聚集在一起,整理實踐成果。短短一周的實踐,成果卻十分豐富,既對場館進行了評估打分,又整理了烈士的生平,還根據場館設計了不同logo。
金陵的盛夏有梧桐綠蔭,也有鮮紅革命回憶。
(機械學院/黃韻桐)
不舍秣陵煙雨 再遇英烈魂魄
帶著一腔熱血來到南京城,離開時滿滿都是不舍。看到一個個烈士的生平,我忍不住流淚,身體仿佛有電流通過,讓我一次又一次地震撼著。看到這么多文物被捐獻到博物館,不禁感慨中國人民的赤誠,在不同的時代都在為革命事業做貢獻。政府也投入了大量時間金錢去保存維護這些文物,精心制作博物館,讓歷史被銘記,讓文物發揮最大的作用。南京有名的梧桐樹,在盛夏灑下陰涼,多少人在這里停留,品味這個城市的歷史,又有多少人曾拋頭顱灑熱血,換來這個城市的安寧?川流不息的馬路、人山人海的都市,也曾是夢魘、也曾是希望。
(機械學院/侯云博)
崢嶸歲月不能忘 美好未來在眼前
百年的中國近代史在歷史畫卷中勾勒了一段段令人心酸又熱血沸騰的畫面,一百多年的屈辱史給我們中華兒女的心中敲下了警鐘,讓我們時刻的提醒自己不可重蹈覆轍,不可以再讓我們中華民族再次跌入深淵。這次紅色文化之旅讓我們更加懂得了現在生活的不易與先烈犧牲的慘烈,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告訴我們要銘記歷史,絕對不能忘記中華民族曾受過的屈辱。在技術高速發展的現在,有太多的可能性,社會也非常的安定,幾乎每個人都吃得飽穿得暖,每個人都有機會去追尋自己的夢想,我想我們是幸福的、是幸運的,美好的未來把握在我們的手里,我們可以去追尋屬于自己的夢。
(機械學院/段保良)
宣傳不給力?你我來創新!
在實踐過程中,我們發現很多場館都配有文創宣傳的部分,但大多數文創都存在缺少新意、價格偏高、無人問津的問題,對此,我們團隊也發覺了場館宣傳上的問題,對文創進行再設計,通過設計logo的方式,讓場館的標志性建筑擁有了卡通形象,再將其和場館的主題、內涵相結合,設計成文創用品,既彌補了原版文創的不足,又豐富了我們實踐的內容,一舉兩得。我們在設計logo時,大家一起商討,讓我們的關系更近了。通過一周的實踐,我交到了很多朋友,也收獲了許多歷史知識,非常完美!
(機械學院/張兆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