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暑期到來的腳步,為深入學習黨的歷史進程和紹興市本土偉人的事跡。2022年7月8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學黨校學聯“名悟黨史,逐夢山陰”小分隊走進魯迅故居進行實地參觀與志愿服務,向魯迅先生表達崇高的敬意。
魯迅先生求學之路十分坎坷,青年時代不遠萬里前往江寧求學,隨后他又前往日本留學學習醫術,是中國近代史上最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教育家之一。在戰火紛飛的年代,他發現醫可以醫病,但不可以醫人,于是選擇在民族危亡之際棄醫從文;在中華民族飽受欺凌與侮辱的時期,他發現上西方的壓榨并不能喚醒思想愚昧的沉睡群眾,于是他決定以筆桿為槍,試圖喚起麻木民眾的良知。民國時期,隨著南京臨時政府的成立,他應教育總長蔡元培的要求擔任教育社會教育司第一科科長,后又被總理任命為北京政府教育部僉事。
下車伊始,還未看見先生的屋舍,映入眼簾的首先是用石頭砌成的巨大城墻,上面刻畫的一副水城的模樣,標著四個大字—魯迅故里,而這幅畫旁邊呈現的便是先生的畫像,寥寥幾筆描繪出先生硬朗的輪廓,透露著不屈不撓的民族氣節和不畏犧牲的民族精神。在這里小分隊成員不禁有感而發,拉起了橫幅與敬愛的魯迅先生合影留戀。魯迅故里便鑲嵌在這水城之間與,其他的房屋并沒有什么兩樣,進入街道令隊員印象深刻的是一副牌匾,上面題寫著兩個大字“仁里”,也就是仁人賢士的居所。而許多房屋樓閣的白墻上也被刻畫上了魯迅先生的影子,譬如他筆下孔乙己所說過的“多乎哉?不多也!
稍走幾步,便能看到魯迅故居的大門了,顯而易見的便是由郭沫若為先生題寫的牌匾“魯迅祖居”四個大字,其后又提寫有“翰林”二字,隊員對此表示不解于是向講解員提問,原來是從魯迅的祖父周福清那里傳承得來的牌匾,彰顯出周氏家族的尊貴地位與書香門第的大家風貌。這便是第一進,稱臺門斗。
接著,小分隊來到第二進,德壽堂。此地是周氏的公共活動場所,相當于當代的客廳。同樣高懸的大匾下,懸掛的是一副松鶴圖,并配有對聯“品節祥明德行堅定,事理通達心平氣和”短短的十六字,簡潔扼要地概括了周氏家族的對后代子孫寄予的道德上的崇高期望和處事上的基本準則。這不僅僅是周式的家訓,同樣也是對當代青年的美好寄予,希望我們可以用最高的道德準則約束自己要,用心平氣和的態度對待他人。
第三進是香火堂,是為祭拜祖先處理喪事而建立的場所。中央上方設一神龕,放有歷代祖宗牌位,現掛有“德址永馨”匾,意指德行和福氣源遠流長。小分隊又看到墻上掛著魯迅祖父周父親的治家格言,也即他對自己一生治學和為人處事的總結。從這樣名人的格言里,團隊成員學到了志士仁人在面對困難時的態度和毅力。
先生的居所樸實無華而又不平凡,讓小分隊在這樣的環境下體悟到了魯迅先生“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愛國情懷與革命精神。通過對魯迅先生的祖居的參觀,讓隊員們明白了黨史教育學習對于當代青年的重要性,因為在這場與先生錯位時空的對話中,明白了劃破歷史黑暗長空所需要的莫大勇氣,明白了中國革命薪火相傳所面對的巨大困難,明白了保家衛國爭取民族獨立所面對的諾大挑戰。團隊成員表示應當將紅色基因融入所有中華兒女的血脈,作為青年當勇于承擔國家與時代給予的重任,積極投身于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偉大事業!
作者:“明悟黨史,逐夢山陰”小分隊 姜欣妍
時間:2023-08-02 作者:姜欣妍 來源:“明悟黨史,逐夢山陰”小分隊 閱讀:
社會實踐經歷推薦
為深入學習紅色歷史,探尋先輩遺跡,2023年7月10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學黨校學生聯合會“明悟黨史,逐夢山陰”小分隊走進蔡元培故居,進行
伴隨著暑期到來的腳步,為深入學習黨的歷史進程和紹興市本土偉人的事跡。2022年7月8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學黨校學聯“名悟黨史,逐夢山陰
以史為鑒,方能察往知來。為追溯先人開拓歷程,啟迪來者奮斗航向,7月6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學黨校學生聯合會“明悟黨史,逐夢山陰”小分
人居環境治理是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重點任務之一,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強調“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
伴隨著鄉村村振興戰略的不斷實施,三農問題開始走向高質量發展新階段,黨的二十大首次提出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發展目標,建設
為了研究反詐宣傳的受眾接受度,拓寬反詐宣傳渠道,擴大反詐宣傳影響,7月12日,曲阜師范大學防范于心反詐于行實踐隊赴青島市萊西市開
為進一步加大社會面防范電信網絡詐騙的宣傳力度,提高廣大群眾的防范意識,最大程度的減少經濟損失,曲阜師范大學“防范于心,反詐于行
為加強黨史學習教育,學習和傳承延安精神,喜迎黨的二十大,8月16日至22日,長安大學黃土地文化社“重走紅色足跡·追溯紅色記憶”暑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