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首先參觀了西康路校史館,并與高齡退休教師及校史館館長進行了訪談。在查閱文獻和聆聽講述的過程中,我了解到河海大學自創立以來在中國水利事業上的卓越貢獻,也深刻感受到河海精神的傳承。通過觀看舊照片和歷史資料,我仿佛穿越回了那個篳路藍縷的年代,理解了前輩們如何在艱苦環境下攻堅克難,推動水利工程的發展。這讓我對自己作為河海學子的身份有了更深的自豪感,也更加珍惜當下所擁有的優越學習資源。
本次實踐中,我們實地考察了河海大學參與建設的多個水利工程,包括南水北調工程中的膠東輸水干線和江都水利樞紐。站在這些宏偉的水利工程前,我真正體會到了科技與人類智慧的偉力,也深刻認識到水利工程不僅僅是水的輸送,更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石。雖然因客觀原因,我們無法親自考察長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但通過資料收集和研討,我仍然能夠理解其重要性,并進一步思考水利工程對國家戰略發展的深遠影響。
在人物專訪環節,我們采訪了幾位從事水利行業的校友,他們來自不同的背景,卻都秉持著同樣的信念。他們講述了自己參與水利建設的經歷,也分享了工作中的挑戰與成就。他們的故事讓我更加清晰地認識到,水利工程不僅是一項技術性工作,更是一份責任、一種擔當。他們的經歷激勵著我,讓我更加堅定地認為,無論未來身處何種崗位,都應秉承河海精神,勇敢迎接挑戰,為社會做出貢獻。
在實踐的最后階段,我們通過制作實踐紀錄片、撰寫調研報告等方式,整理和總結了這次社會實踐的成果。尤其是調研報告《微觀敘事:水利工程中的“小人物大歷史”》,讓我更加深刻地理解到,每一個宏偉的水利工程背后,都是無數普通水利人的辛勤付出和智慧結晶。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不僅要學習專業知識,更要傳承這種奉獻精神,讓水利事業在我們的時代繼續煥發光彩。
此次社會實踐讓我深刻認識到水利工程對國家發展的重要性,也讓我對河海大學的百年水利精神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我學會了如何通過歷史資料和實地考察去研究一個問題,也鍛煉了團隊合作和溝通能力。最重要的是,這次實踐讓我更加明確了自己的社會責任感,激勵我在未來的學習和生活中,不僅要追求個人成長,更要關注社會發展,為國家和人民貢獻自己的力量。
通過這次社會實踐,我更加堅定了自己的信念:無論未來選擇何種職業,都要像那些水利人一樣,腳踏實地,勇擔責任,以實際行動去書寫屬于自己的人生篇章。
-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