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讀校史階段,起初我以為不過是翻閱資料,然而實際操作起來才發現困難重重。浩如煙海的文獻,從建校初期的籌備文件,到不同時期的教學改革方案,錯綜復雜。我和團隊成員們每日在圖書館與檔案館間奔波,篩選、整理、研讀。在這個過程中,我逐漸理清了河海大學從創立之初為培養水利人才、拯救民族于水火,到如今為國家水利事業全方位輸送高端人才的發展脈絡。那些泛黃紙張上記錄的不僅是學校的歷史,更是一代又一代河海人拼搏的印記。我深刻認識到,每一個數據、每一段文字背后,都是河海人對水利事業的執著堅守,這極大地拓寬了我的歷史視野,也讓我學會了如何在繁雜信息中提煉關鍵內容,鍛煉了信息處理能力。
實地考察校內歷史建筑與校外舊址時,天氣寒冷,路途奔波,但當站在承載著無數回憶的建筑前,一切疲憊都煙消云散。校內老水利館的磚石,似乎還留存著當年師生們為水利難題激烈討論的溫度;校外早期辦學舊址雖已略顯破舊,卻見證了河海大學艱難創業的開端。我們運用先進的全景拍攝技術,將這些珍貴場景數字化留存。在操作過程中,我不斷摸索設備的最佳參數,克服光線不足、空間狹窄等問題,力求完美呈現每一處細節。這不僅讓我掌握了新的技術手段,更讓我以獨特視角感受河海大學的歷史變遷,深刻領悟到學校發展的不易。
人物訪談環節充滿挑戰與驚喜。聯系校友時,屢屢碰壁,不少校友因工作繁忙婉拒。但當我們說明實踐目的是傳承河海精神時,許多校友態度轉變,積極配合。采訪徐惠亮副局長時,他講述著在河海求學時的刻苦歲月,以及畢業后投身水文事業,面對洪水、干旱等災害時,憑借專業知識與堅韌意志,為守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奮戰一線的故事。他眼中閃爍的光芒,對母校的感恩,對水利事業的熱愛,讓我對河海精神中的 “獻身、求實、負責” 有了直觀且深刻的理解。我學會了如何與不同身份的人溝通,挖掘背后動人的故事,也被校友們的精神所激勵,立志在自己的專業領域發光發熱。
交流座談會上,各方觀點匯聚。與專家學者探討校史中的學術傳承,和同學們交流實踐中的感悟,傾聽校友們分享畢業后的奮斗歷程。大家圍繞河海精神各抒己見,我在思維碰撞中,進一步明確了河海精神在新時代的內涵與價值。同時,通過大數據分析座談會發言,我看到不同群體對河海精神的關注重點,這讓我對如何傳承和弘揚河海精神有了更清晰的思路。
此次寒假社會實踐,讓我從一個對校史一知半解的學生,成長為河海精神的堅定傳承者。我不僅提升了專業技能,更在精神層面得到了升華。未來,我將帶著這份寶貴經歷,在學習和生活中踐行河海精神,為學校和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
-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