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是一場教育的重大轉型,“減負”是為了“增效”,這是一次革命性的教育大變革,是要重構我們習以為常的傳統教學模式。“雙減”的目的,不僅僅是簡單為了替學生減負,而是要讓教育聚焦學生的全面發展,更重視學生的核心素養的生成與身心健康的發展。減的是無效低能的題海訓練,要變革的是被動低效,延時加量的課堂教學。而“雙減”的最終目的,仍然是要不斷提升我們的教育質量,而不是降低我們的教育標準。只是這一質量不是通過加班加點、補課延時,以犧牲師生家長的身心健康,單純地去追求“考試成績”的那種單面分數指只有能全方位衡量孩子成長發展的各項重要指標,才是真正的教育綠色質量。南義初中初三學生呼美玲說到:“學校開展課后服務政策,但是一旦在下雨天的時候,課后服務活動像剪紙等活動就會取消。而且一個星期只有一次,一個學期也沒有幾次。” 可見,在農村,雙減政策下的農村教育依然讓人擔憂。要想追求這一雙減政策這一綠色質量,要從最基本的日常教育單元著手,每天師生共享共生的課堂,才是“雙減”能否真正落地的關健之處。 學校老師要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減過長的學習時間、減補課、減書面作業、減考試測驗次數……并且考慮學生用于學習的時長與投入減少了,如何能保證學生的學習質量不降而升?這就要求我們思考如何能在有限的給定時間范圍內,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一言以蔽之,即如何提高單位教學時間的投入產出比,即如何在一堂課中,提高教與學的有效性。師生在課堂中教與學的投入包含四種最重要的維度變量:一是時間、二是教學設計、三是教學的具體實施、四是學生的參與度。這四種維度變量共同構成并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投入產出比,也就是課堂的有效性。老師可以在保證作業質的前提下減少作業的量,讓同學可以有更多時間來思考問題而不是胡任務。其次,老師可以改變教學方式,寓樂于教,讓知識靈活而又深刻的進入同學大腦,活躍課堂氣氛,加強與學生互動。而不是光靠死記硬背,這樣不能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減課堂提質增效,就是高效課堂。因此,高效課堂就要將評價機制有效運用。將課堂與班級管理相結合,通過學習小組評價、學生學習評價、學期評價、學年評價等相結合,按月或按學期、按學年評出各類優秀小組和優秀學生,進行獎勵。一個人進步不算進步,以此促進學生一起努力學習,達到共同進步的效果。學習過程評價與學習結果評價相結合,側重于學習過程的評價,體現“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進步”的理念。這樣,雙減政策的真正目的得以實現!
作者:大學校園網來源:大學校園網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