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著直播開始時展現的晉綏邊區革命紀念館,思緒漸遠。追憶自己小時候第一次參觀這里時,腦海里浮現了自己連坐兩個多小時的旅游車下車后吐了一地的場面。即便后來緩過勁參觀時,頭腦也僅僅涌現的是與眾人同游的喜悅,并沒有細致品味這里濃濃的精神內涵。現在,踏著云端,跟著實踐隊的腳步,重新品味場館的一切,感覺自己一瞬間不再是曾經沒有思想的葦草。經過歲月的洗禮,即便沒有身臨其境,也體會到與第一次參觀時的所思所想迥乎不同。
在屏幕外瞻仰著賀龍元帥及下面簇擁著八路軍戰士和革命群眾的雕塑,仿佛自己置身到那個戰火紛飛硝煙四起的崢嶸年代,仿佛看到老一輩革命者及廣大呂梁人民群眾,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開辟了一塊抗日根據地,為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勝利貢獻了偉大的力量。同樣是呂梁兒女,我們內心深處被前輩們的英勇魂魄深深震撼到,立志要學習先輩們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革命精神,并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做不畏艱難,勇于開拓,善于創新的時代新人。
跨越時空的長廊,跟隨實踐隊來到軍區司令部舊址。在這里,我印象最深刻的莫過于是鏡頭僅僅拍了幾瞬,便一閃而過的六柳亭。當年游于此地時酷暑難耐,便坐在過這個亭子里納著涼,然確未曾想過,這亭子來頭不小,竟是賀龍同志親自設計,親自栽樹建成的。多年來,亭子依舊是那個亭子,沒有一點歲月劃過的痕跡,從側面也反映了蔡家崖村在不斷持續加大基礎設施的建設力度,在不斷大力發展文化旅游產業。

70多年前,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劉少奇,晉綏的主要領導人賀龍、關向應、續范亭,以及彭德懷、葉劍英、習仲勛等在這里征戰,毛澤東還在此發表了著名的《在晉綏干部會議上的講話》和《對晉綏日報編輯人員的談話》兩篇光輝著作,為晉綏人民指明了前進的正確方向,對全國革命形勢的發展和邊區的各項工作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看著實踐隊來到毛澤東、賀龍同志的路居室外,在鮮紅的黨旗面前,整齊列隊,高舉右拳,重溫入黨誓詞,我內心迸發出一股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在黑暗的年代,前輩們摸索前行,喚醒了華夏的覺醒,他們在有草芥悲鳴 ,眾聲喧嘩中筑鐵肩道義。他們高唱,他們進發,他們犧牲。似乎每一個不屈的靈魂,一旦有了堅定的革命信仰,就能像鋼筋鐵骨般不化。他們甘愿用淋漓的鮮血染紅中國的赤旗,他們甘愿用盡一生挺起頂天立地的脊梁,他們瀝盡心血立起造福千秋的豐碑。這豐碑對于我們后人而言,是要堅守的東西,是我們的寶貴的財富。

漸漸地,跟隨著鏡頭的移動,我跨越空間的限制同實踐隊一同探訪了溫守惠老同志。談及這位老同志,也是歷經了崢嶸的歲月,見證過時代的發展,身上擁有著豐富多彩的人生閱歷。鏡頭里的老人精神矍鑠,面帶微笑,對實踐隊的來訪顯得格外熱烈。老人同實踐隊坐在院子里的樹蔭下講述著他與總書記的故事,講述著他所經歷的革命故事。屏幕外的我也認真傾聽老人的講述,聽著聽著,也漸漸領略到歷史的一幕幕真實歷程,生動感悟到革命的勝利來之不易。這時候我心里暗暗發誓,作為新時代青年,一定要牢記偉大使命,堅定理想信念,弘揚優良革命傳統和愛國主義精神,永葆黨性純潔的決心和信心。

紅色資源是我們黨艱辛而輝煌奮斗歷程的見證,是最寶貴的精神財富。紅色血脈是中國共產黨政治本色的集中體現,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力量源泉。眺望前方征途,我們必須始終賡續紅色血脈,朝著五星所指引的方向,腳踏實地,砥礪前行。
(通訊員 王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