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識藍印花 巧手染錦繡
簡約的藍白二色,渲染著淳樸自然的清新之氣;點線面的融合交錯,勾勒著民間文化所特有的韻律和美感。這種起源于唐宋時期的藍印花布技藝,承載著中華兒女對美的無限向往,跨過悠悠歷史長河,延續了近千年。實踐前期,實踐隊員通過抖音平臺與“90后”非遺傳承人劉崢老師取得聯系,在確認好天氣狀況與時間后,實踐隊員來到劉崢老師的工作室,開始為期一天的藍印花布體驗。
工作室的劉老師為實踐隊員們講解了在其工作室中陳列的各種古色古香的建筑遺跡和他親手創作的琳瑯滿目的藍印花布藝術品,通過劉老師講解,實踐隊員們切實感受到了穿越千年的非遺文化的獨特魅力。為了能從植物身上知曉大自然更多的奧秘,靜下心來傾聽大自然無聲敘說的故事,劉老師帶領實踐隊員們從最簡單的扎染做起,一步步感受藍印花布的魅力。

圖為劉老師向實踐隊員介紹作品 崔貴珍 供圖
劉老師對扎染的制作工藝仔細地進行了講解,實踐隊員們便開始制作屬于自己獨一無二的扎染作品。用方形的脫脂棉布,由棉布一角向內卷直至棉布卷成長條后用長繩扎緊,接著浸入染缸,浸染后晾干,如此反復成品將出現魚鱗狀紋路。經過一次次浸染,達到“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效果。扎緊的部分因為顏色浸染不到,巧妙形成了各種各精美的花紋圖案。

圖為劉老師指導實踐隊員扎棉布 邵明陽 供圖
幽幽蘭草香 青花印白麻在棉布晾曬時,劉老師向實踐隊員們具體介紹了藍印花布的制作過程。藍印花布的工藝十分講究,首先用點、線、面結合成紋樣在牛皮紙上刻出花版,刷上熟桐油后晾干制成印花模板,石灰和黃豆粉按照一定比例混合拌和成印花防染漿,刷在織物上經陰涼干燥后開始染色,將織物在室溫下進行多次染色,再次晾干后刮去防染漿層,洗盡浮色即得藍印花布。
藍印花布的“藍”是從染缸中的染液也是由非遺傳承人劉老師親手制作,據劉老師介紹說,染液是由然植物板藍根、寥藍等制作出靛泥,加入高度白酒、草木灰或工業堿、清水、冰糖等,在合適的天氣條件下最終發酵而成。

圖為劉老師指導實踐隊員在染缸中浸染 邵明陽供圖
作為青年非遺傳承人,劉老師與實踐隊員們討論了許多關于非遺產業傳承與發展的話題。劉老師表示,通過新媒體媒介進行傳播將是大勢所趨,運用好新媒體力量為扎染和藍印花布開展宣傳、推廣、營銷是傳統產業模式所無法比擬的。傳統的手工藝傳播和推廣渠道較為單一,很多文化興趣愛好者想學習了扎染和藍印花布的的相關工藝,欣賞更多的作品,或是想傾聽作品中傳達的民俗故事,只能親自去一趟當地,才能深入了解。劉老師2021年開始接觸新媒體平臺,希望憑借抖音等新媒體平臺增強人民大眾對非遺的認同感、參與感、獲得感,讓更多人走進非遺,了解非遺,體驗非遺和傳承非遺,使古老非遺融入現代生活從而使非遺文化煥發生機。持創新精神 續藍白情韻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文化傳統的載體,彰顯著民間的集體記憶、生活智慧和禮俗信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關乎文化血脈續、文化戰略全局和民族復興偉業。
在新時代背景下,“互聯網+”為我國傳統手工藝文化傳承與創新提供了無限可能,利用信息通信技術以及互聯網平臺,讓互聯網與傳統印染工藝進行融合,創造新的發展生態。在當前,應當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打造新媒體平臺,有助于人們全面了解扎染和藍印花布技藝傳承的現狀。利用新媒體拓寬推廣渠道,培養更多的扎染和藍印花布人才,實現傳統手工藝從保護走向傳承,從開發走向推廣的可持續發展。
花開花白皆天趣,布印成靛出自藍。歲月需要時光的沉淀,歷經變遷的傳統文化,本身就是一筆寶貴的財富。在國家大力倡導精神文明建設的時代,通過整合多方資源、加大傳承力度,將過去的傳統、過去的手藝重新找回來、拾起來。舊物與新生,藍印花布的故事在續寫。

圖為實踐隊員與劉老師合影 邵明陽 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