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物凝練著時間的記憶,非遺寶藏沉淀著曠古的智慧。從碧水青山到深街古巷,從覆著塵土的器皿到精妙絕倫的技藝,中華民族的璀璨文明在此沉淀,薪火相傳的思想精神在此激蕩。為了響應習總書記的號召,“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遺產精心守護好,讓歷史文脈更好地傳承下去。”2023年7月16日,曲阜師范大學地理與旅游學院“非遺”探查實踐隊隊員來到山東博山“西冶工坊”,觀察琉璃的制作技藝,欣賞琉璃制品的精美,感受非遺手工技藝的精湛,同時了解在數字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琉璃制品借助數字平臺的發展模式。
五彩斑斕,皆為匠心
實踐準備期間實踐隊員通過互聯網平臺的查閱,了解到了博山琉璃歷史悠久,展品精美。古有" 珍珠瑪瑙翠,琥珀琉璃街 "一說。
實踐隊員進入“西冶工坊”的大門就受到了工作人員的熱情接待,在工作人員的介紹下,實踐隊員了解到,此次可以參觀的是工作室、工作車間和展廳。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實踐隊員與游客們一同進工作室內。第一個工作室是負責加工如意,由工人對脫模的琉璃如意進行拋光、打磨。這個琉璃如意的制作是需要硅膠模具、蠟、高溫石膏等的參與,最終在工人師傅靈巧的手下變成精美的琉璃制品。實踐隊員進入第二個工作間,空氣的溫度就快速上升,據工作人員介紹,工人師傅需要將五顏六色的料棒加熱到1000℃以上方可進行操作,長時間在噴燈前工作,這對工人師傅不管是在體力還是意志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實踐隊員不禁對工人師傅們肅然起敬。

圖為琉璃如意最終制品 崔貴珍 供圖
工人師傅們每天都在重復相同的工序,在枯燥的生活中堅守本心,這不僅讓實踐隊員想到了在打刷聲中傳承古老文明的中國高浮雕傳拓專家李仁清。但夜暗方顯一顆星,燈明始見一縷塵,有一人潛心鉆研二十多載,憑一己之力創造立體式的高浮雕正投影的傳拓技術。敬佩工人師傅們日復一日的付出和堅持。千錘百煉,傳承古老文明
“歲月失語,唯石能言”。伴著音樂聲,實踐隊員進入工作車間,引入眼簾的是不停工作的巨型風扇,隨著進入工作車間的時間越長,周圍的溫度就越高。
據工作人員介紹,在工作前一天,工人師傅就會準備好原料發在窯爐里熔煉,在進行化料,接著在高溫的環境下將料棍從窯爐里取出,這便成為挑料。接下來便在工人師傅忙碌的背影中得知,下一步便是需要工人師傅靈巧的雙手。一件件琉璃制品在工人師傅的手中千錘百煉,浴火重生。

圖為工人師傅制作琉璃制品的過程 崔貴珍 供圖
非遺從來不是孤芳自賞的“老物件”,不是華麗空洞的“招牌”,而是祖祖輩輩留下來的智慧結晶,是有生命力的“活化石”,是可見、可親、可參與的現實生活。非遺的每一次精彩亮相、每一次引人注目,既是人們對技藝之美、匠心之美的再認識,對傳統之美、生活之美的再感知,也是感悟中華文脈、增強文化自信的過程。數字助力,創新發展
隨著信息化、互聯網、人工智能,5G技術的穩步發展,非遺工藝的傳播也迎來了機遇。據工作人員介紹,當前手工琉璃制品的發展有所提升。特別是在淄博燒烤成為淄博市的一張生動的旅游名片的時候,相關數據顯示,僅在2023年3月份,淄博市就接待外地游客480多萬人次,同比增長了134%,這也推動著淄博其他產業的發展,博山琉璃也趁此機會吸了一大波粉,更多人了解到博山琉璃,喜歡上了博山琉璃。

圖為實踐隊員與工作人員的合照 邵明陽 供圖
面對網絡發達的今天,工作人員也提到西冶工坊正在努力與時俱進,山東許多高校均與西冶工坊有所合作,在堅守傳統工藝的同時不斷創新,跟上時代的腳步。在抖音等平臺上,西冶工坊也在努力傳播博山琉璃,讓更多人體會到博山琉璃的魅力。工作人員希望將來會有更多年輕人參與到琉璃設計、制作過程中,為琉璃的發展注入新鮮血液。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 2035 年遠景目標綱要》、國家“十四五”文化改革發展規劃和《“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非遺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非遺,對于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借助好數字媒體助力非遺傳承和發展,在繼承中不斷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