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竹悠悠,唱不完慢詞清曲;墨香濃濃,描不盡煙波畫船。燦爛絢麗的傳統文化是國人的驕傲、國家的底氣,也是中華民族的靈魂。中共中央發文呼吁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為了積極響應這一號召,2023年7月15日,曲阜師范大學地理與旅游學院“非遺”探查實踐隊隊員來到山東淄博“齊梅吹雪”工作室,了解并體驗藍印花布工藝的制作過程,體驗非遺手工藝人精神的難得,助力新時代下非遺手藝的傳播和創新。
隨著信息及技術的突破與普及,人類邁入了新媒體時代,實踐隊員通過抖音平臺與“90后”手藝人劉崢老師取得聯系,了解到了藍印花布這個非遺工藝,在與劉老師確定了天氣條件之后,實踐隊員有幸來到“齊梅吹雪”工作室進行體驗,感受在新媒體快速發展的時代下非遺手工的魅力。
一系一扣,皆是凝練
一進入工作室,實踐隊員就被工作室里陳列的作品吸引住了,一件件古物,散發著時代的獨特氣味,像是想要向我們傳遞出他們凝練的精華,跨越時空與我們對話。經劉老師介紹,出于自身對這項工作的熱愛,已經從事這項工作八年了。劉老師作為“90”后,嘗試將新媒體與傳統手工相結合,探索新的傳播道路,讓手工染色工藝能夠有源源不斷的活力,繼續以一種新的姿態繼承、傳播下去。

圖為劉老師指導實踐隊員扎染過程 邵明陽 供圖
一些村鎮、城市的迷人之處,不僅僅在于如詩如畫的美景、令人垂涎的美食、氤氳環繞的煙火氣,更在于處處在、時時有的文化氣息和傳承下來的精神氣質,滄桑厚重卻讓人心安,沉靜無言卻充滿生命力。扎染技藝便在劉老師的手中熠熠生輝,一圈一圈的卷起來不僅僅是棉布,更是劉老師對扎染的一腔熱情。將熱情和真摯力系成一個死扣,永存心田。在工作滿墻的作品,不僅僅展示的是優秀的作品,更透露著像劉老師這樣非遺手工藝人的熱愛。每一個作品的背后都體現著手工一人的赤誠熱愛,更透露著非遺的獨特魅力。一浸一染,皆是本色
“從來沒有一朵花,從一開始就是花。”這朵花的努力綻放,讓人贊嘆,通過自身的努力大放光彩。染布也是這樣,一次次浸染,一次次的印記加深,皆是時間的淬煉。在非遺手工藝人的手中,一株平平無奇的板藍根也能有諸多用處,經過特殊工藝展現內心深處最真摯的那一抹藍與青。棉布每一次浸入,顏色就加深一次。像極了非遺傳承人對待非遺事業的熱愛,每過一秒就會加深一次。

圖為實踐隊員體驗扎染的過程 邵明陽 供圖
正如中國古代哲學家荀子的《勸學》一書中的“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青與藍就在時間的加持下轉換,最終的作品也在時間與溫度的烹煮下展現眼前。與時變,與俗化,薪火相傳,熠熠生輝
數字技術時代的到來,我們的非遺文化的傳播方式隨著時代發展不斷革新。與時俱進的創新令古老的非遺手藝煥發生機,也令特色鮮明的民族文化充滿活力。
科技賦予文化新生,仍記王佩瑜不破不立,做最娛樂化的京劇人。隨著各種藝術形式、娛樂方式紛紛崛起,傳統京劇難以適應現代市場的發展,逐漸式微。京劇行業內的體制、機制弊端也阻礙了其創新發展,對此,王佩瑜深感憂慮,卻勇敢地選擇做“現代京劇推廣人”,力圖以創新的方式、渠道、平臺,打破現代社會、現代人心的壁壘,讓年輕一代感悟京劇之美,傳承京劇光華。
對于藍印花布的發展現狀,劉老師也有許多感觸,在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機器逐漸取代了手工,成本在下降的同時,產品的質量也參差不齊,在便利了手工的同時,也對其產生了不小的沖擊。但劉老師也在盡自己的努力去傳播植物染布的技術,傳播自己對這一門手藝的熱情。同時在抖音等數字平臺上進行傳播,希望通過這個平臺讓更多的人認識到扎染,抱著自己的熱情去體驗扎染的美妙,助力非遺的傳播。

圖為劉老師向實踐隊員介紹作品 崔貴珍 供圖
習近平總書記說:“中華文化延續著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也需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搭上數字技術的快車,利用好數字平臺與數字技術,推動非遺技術的繼承和傳播。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要堅定文化自信,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非遺這艘巨輪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