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師范大學地理與旅游學院1月17日訊(通訊員 張欣凌)“秧歌,南宋燈宵之村田樂也。所扮有耍和尚、耍公子、打花鼓、拉花姊、田公、漁婆、裝態貨郎、雜沓燈術,以博觀者之笑”,鼓子秧歌對于濟南文化的發展一直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為充分感受商河鼓子秧歌這一非遺的魅力,曲阜師范大學非遺探查實踐隊于2025年1月17日星期五前往山東省濟南市商河縣博物館拜訪了商河鼓子秧歌非遺傳承人,通過觀摩和老師的講解,深入感受商河鼓子秧歌的巨大影響和藝術魅力。

圖為商河縣博物館老師講解鼓子秧歌歷史 中國大學生網通訊員 張欣凌 供圖
日常歲月苦,歌舞見真情
“鼓子秧歌”最早被稱為“打鼓子”或“大鼓子秧歌”、“跑秧歌”等。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它被冠以“鼓子秧歌”之名。鼓子秧歌廣泛活躍于山東魯北地區的商河、濟陽、惠民、樂陵、陽信、臨邑等縣市,其演變發展歷史說法眾多,源遠流長。總而言之,來源為以下幾種說法:勞作說、外來說、祭祀說與巫儺說等等。
其中,勞作說為主流說法。鼓子秧歌的起源地——商河縣,位于黃河岸邊,蒼茫浩瀚,沃野千里。然而,這片廣袤無垠的土地很少給生活定居在這里的民眾帶來幸福和安寧,而是肆虐的洪水和不定的干旱。黃河——善淤、善決、善涉,使它在歷史上不斷地肆虐、摧殘著商河人民的生活,導致了居住在這塊土地上的商河人民根本無法長治久安,始終在勞作耕耘的同時,不斷抵御抗衡著黃河對他們生活的侵襲與蹂躪。然而,民生的艱難更加激起了這個地域中人們的生存和反抗欲望,面對著黃河水的泛濫肆虐,奮起抗洪搶險救災,筑堤固壩,導水排澇,用自己的辛勞與堅韌,頑強的使自己的雙腳堅實的站立在這片多災多難但卻一直養育著他們的土地上。而災后的散墑搶種,辛勤勞作,讓他們用自己的特有方式來慶賀豐收喜悅、表達情感。淳樸貧窮的商河人民隨情而動,隨意而發,因陋就簡,于是,鍋碗瓢盆,棍棒簸箕,锨镢鎬鋤,手帕雨傘等身邊的生活工具和用具就成為他們娛樂方式的借助物,聚集在一起唱起來跳起來。周而復始,循環勞作的生活,逐漸形成特有的生活、生存和情感表達方式,而民間富有藝術才華藝人們的推波助瀾,使著原始形態的秧歌在逐漸的發生變化,舞蹈動作在不斷地總結歸納、提煉升華,道具則為了審美上的愉悅而逐漸由瓢盆換成鼓子,雨傘換成平頂傘,即興、隨意發揮、簡單的舞蹈動作也開始有目的的形成了組合……最終,形成了今天的鼓子秧歌, 鑄就了今天的商河人民。

圖為商河縣博物館鼓子秧歌雕塑 中國大學生網通訊員 張欣凌 供圖
立足根本,面向世界
鼓子秧歌在其發展的歷程中,能代代相傳經久不衰,根本原因在于它集中表達了人民的心中愿望、心靈呼聲和精神寄托。隨著歷史的發展和進步,人們總是延續著年間年后跑秧歌的習俗,用以表達生命的力量、人生的情懷、心中的意愿,一直是百姓生活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伴隨著歷史前進的步伐世代傳承,扎根人民群眾之中,表達了人民的情感和愿望,促進了交流,增強了團結,增進了友誼。不僅僅是在國內,鼓子秧歌多次參加全國民舞大賽,屢獲大獎,而且還多次在國際國內進行文化交流,提高了商河及山東的知名度,為促進當地經濟和各項事業的發展,產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鼓子秧歌從民間廣場,走上了舞臺,走進了中國各省、市藝術院校的課堂,為豐富藝術教育內容,為給國家培養更多的藝術人才,發揮著積極的藝術價值。

圖為實踐員參觀雕像 中國大學生網通訊員 張欣凌 供圖
曲阜師范大學地理與旅游學院非遺探查實踐隊 責任編輯:劉顏
- 掃一掃 分享悅讀